當前位置:安家社>家居百科>產品百科>

澄泥硯鑑別方法 澄泥硯的製作工藝 澄泥硯保養的注意事項

安家社 人氣:1.2W
澄泥硯鑑別方法 澄泥硯的製作工藝 澄泥硯保養的注意事項

澄泥硯

目錄
1、澄泥硯保養的注意事項
2、澄泥硯的製作工藝
3、澄泥硯鑑別方法
4、澄泥硯簡介

1澄泥硯保養的注意事項

澄泥硯鑑別方法 澄泥硯的製作工藝 澄泥硯保養的注意事項 第2張

真正愛硯的人都知道,硯也是有生命、有活力的,同樣也需要關愛和養護,這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養硯”。一方石硯能否長保活力,那便要看藏者是否懂得保養了,若保養得好,其鋒芒必然銳利,發墨性一定良好。只有“養”過的硯才能保持色澤自然沉穩,硯體瑩潤如玉,周身散發出古樸的氣息。一般說來,新養一方美硯需要半年以上,其間藏家必須堅持每天磨墨洗硯。常言道: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硯。洗硯必須洗淨,不可使宿墨留存,以免因墨乾燥龜裂而燥損硯面;洗硯只能磨洗硯堂,而決不可磨硯的其他部位,否則容易磨損硯的表層包漿,甚至傷及雕刻的細部。尤其是古硯,包漿是年代久遠的象徵,若被磨去,價值也就會大大降低。硯洗淨以後,還須用清水保養,以養硯石之瑩潤。《硯箋》中早有記載:“凡硯池水不可幹,每日宜清水養石潤之,磨墨處不可貯水,用過則幹之,久浸不發墨。”這就是說,養硯時應每日更換清水,時時讓硯池保持溼潤狀態,而硯堂處不宜長時間浸水,以防久浸不發墨,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失鋒”。

2澄泥硯的製作工藝

澄泥硯鑑別方法 澄泥硯的製作工藝 澄泥硯保養的注意事項 第3張

澄泥硯由於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製而成,因此澄泥硯質地細膩,猶如嬰兒面板一般,而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的特點,因此前人多有讚譽。澄泥硯由於原料來源不同、燒製時間不同,具有鱔魚黃、蟹殼青、綠豆砂、玫瑰紫等不同顏色。澄泥硯一般注重圖案,講究造型,器物線條凝練。

絳州汾河灣的泥質幹強度偏高、手感滑膩、無砂、可塑性高、韌性強。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為什麼絳州澄泥硯能以唯一的非石質硯躋身中國四大名硯之中。硯,它的實用功能是磨墨,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細膩滋潤容易發墨,並且墨汁細勻而無雜質。在同樣的硬度下,由於澄泥硯是用泥土燒製,研磨後硯面的光滑度肯定會遜於石硯,同時卻增加了澄泥硯的滑動摩擦係數,也就是說,澄泥硯比同等硬度的石硯發墨程度要好。陶的燒成溫度在900℃-1000℃左右,瓷的燒成溫度在1300℃以上,而絳州澄泥硯的燒成溫度正是介乎於兩者之間。製陶工藝是澄泥工藝的先導,它的發展孕育創造了澄泥工藝,製陶工藝昇華的結果,是瓷器的出現。澄泥工藝是獨立發展的結果,歷史上的澄泥硯、紫砂器的問世證明了它的存在,直至今日仍有著它獨特的藝術魅力,更顯示了它的價值,它是介於陶與瓷中間的另一路產品,歸類於炻器。但澄泥硯又具有研磨工具這一特殊性,燒製時的技術要求就高了許多;控制溫度是把握質量的關鍵之一:燒製時的溫度過高就會瓷化,墨在硯上打滑,發墨功力差,不可取;若燒製時火候不夠,就會燒成陶質,硬度差,磨墨時泥磨俱下,更不可取。所以,煅燒工藝是製作澄泥硯最為複雜的一個環節,澄泥硯的顏色、硬度、瑩潤程度等都與此密切相關。藺氏父子正是在這一關鍵環節的研製上取得了突破,燒製出了色彩絢麗、造型生動的鱔魚黃、綠豆砂、玫瑰紫、硃砂紅等各種品相的澄泥硯。

黃河澄泥硯的製作需經過幾十道工序。首先,將採掘來的河泥放置在一個絹制的籮中過濾,(古法制硯,是將一種特製的雙層絹袋吊掛於汾河中,河水中裹帶的泥沙流入絹袋中,經第一層絹袋過濾後,沉入第二層絹袋的細泥即是澄泥。隨著時代的變遷,汾河的水流量和流速都起了很大的變化,濾出的極為細緻的泥土就是制硯的原料——澄泥。澄泥硯之名也由此而來。再將濾製出的澄泥放置一年以上的時間,歷經冬夏以去其燥性才能使用。澄泥硯“取之於水而成之於火”。這使我聯想到中國道教的煉丹術:水中取泥譬若生藥,火中成硯終似結丹。在遵循古法的同時又獨出機杼,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予以創新,在煉泥這個工序上,購置了機械裝置,以電為動力替代了原來的手工操作;這樣做的結果是既加強硯的密度和硬度,又使澄泥硯在燒製時不會產生任何氣泡和微小的裂紋。密度是決定硯質是否堅實、是否發墨的主要條件;一般澄泥硯的密度在1.4-1.6左右,絳州澄泥硯運用現代工藝使它的密度提高到了2.0-2.2左右,已接近了花崗石的密度。絳州澄泥硯研製所燒製的仿古石硯,不論在重量上、視覺上、手感上都與石質無異,達到幾可亂真的程度。

在造型藝術上,澄泥硯也別具一格。它十分注重圖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樣,色澤典雅秀麗,顯得極為古樸大方。

澄泥硯屬陶類,它的前身是古代的陶硯。可能古人受秦漢間磚、瓦當生產的啟示,結合陶硯再精工製作,遂步昇華為澄泥硯。澄泥硯的形成約在晉唐之間而略早於端、歙。

3澄泥硯鑑別方法

澄泥硯鑑別方法 澄泥硯的製作工藝 澄泥硯保養的注意事項 第4張

澄泥硯起源於秦漢時期的磚瓦,燒造工藝經後世逐步完善,至宋代,已為“四大名硯”之一。宋、元、明、清是澄泥硯發展的高峰期,但由於統治階層更替以及文化差異,澄泥硯在這一時期展現出不同的工藝特點。瞭解這些不同的工藝特點,可以說是澄泥硯辨偽的關鍵所在。

宋代澄泥硯

硯最重器型,修泥簡約大氣,自內而外蘊含儒雅之韻,柔美但不失剛勁,故有“宋形”之稱。因此鑑別宋代澄泥硯的關鍵在於“觀其形”,細細體會便可感受到宋人運刀所流露出的文人氣息。

元代澄泥硯

硯由於受蒙古族草原文化影響,一改宋形之雅,外形古拙厚重,展現出遊牧民族粗獷的風格。如元蟬形澄泥硯,體積碩大,造型渾圓粗獷,好似蒙古力士一般,與宋代蟬硯比較,顯得有些“野蠻”,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

明代澄泥硯

明代澄泥硯泥質最優,最為堅密,各類金沙藥粉的配比運用已是爐火純青。其修泥風格也逐漸由元代的“野蠻”轉變為“雄健”,既得雅緻,又見肅穆。如明龍首澄泥硯,其造型寫意誇張,龍頭威猛方正,目光炯炯,鬚髮四面披散,足見其“雄健”內韻。而更為巧妙處在於,龍嘴外寬內深,可作一水盂。試想,用毛筆從龍口中取水研墨,多麼意趣盎然!

清代澄泥硯

雖在泥質上不及明代緻密,但修泥雕刻工藝卻精細至極,可謂是各代澄泥硯中的“巔峰之作”。如清雲鳳紋澄泥硯,刀工細膩寫實,層雲之間恰有一鳳凰探出,身姿嫵媚,翎毛畢現。其捲雲紋飾的修泥刀法側鋒斜入,行刀連貫,一蹴而就,毫無滯澀之感。

其他方法

瞭解宋、元、明、清四個朝代澄泥硯的工藝特點,回過頭再看當今市場上的眾多仿品、贗品,其糙制拙劣處即能一目瞭然。以一方現代仿品臥牛望月澄泥硯為例,粗看去,硯體泥質堅硬細滑,硯面臥牛雕刻細緻,毛紋清晰,深陷的墨池恰與浮雕雲月紋凹凸呼應,右側硯邊還制有仿端石皮,用指輕叩,亦有沉悶之聲發出。不過如仔細觀察,還是可以輕易看出仿品的漏洞所在。其一,硯體不是澄泥質。此硯泥質雖和“鱔魚黃”極為相似,但實為石粉與化學膠脂混合鑄成,雖表面緻密光滑,卻不見金沙閃現,更不能用來研墨。其二,刻工呆板。所雕雲紋刀法不為側鋒斜入,且描刻痕跡較重。同時,新月的位置有悖常理,澄泥硯紋飾中,無論新月或滿月都深入雲間,半隱半現,而此新月完全掛置雲前,不似古人風格。其三,印款偽制。在硯背面右下角印有“乾隆年制”四字篆書款,識其字跡,鬆懈渙散,章法凌亂,較真款相去甚遠。

4澄泥硯簡介

澄泥硯鑑別方法 澄泥硯的製作工藝 澄泥硯保養的注意事項 第5張

澄泥硯是中國漢族工藝品之一,傳統書法用具之一,始於漢,盛於唐宋,迄今已有千餘年曆史。從唐代起,端硯、歙硯、洮河硯和澄泥硯被並稱為“四大名硯”。

澄泥硯用特種膠泥加工燒製而成因燒過程及時間不同,可以是多種顏色,有的一硯多色,尤其講究雕刻技術,有浮雕、半起胎、立體、過通等品種。澄泥硯由於使用經過澄洗的細泥作為原料加工燒製而成,因此澄泥硯質地細膩,猶如嬰兒面板一般,而且具有貯水不涸,歷寒不冰,發墨而不損毫,滋潤勝水可與石質佳硯相媲美的特點,因此前人多有讚譽。今日所見古澄泥硯極為稀少,上品更是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