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家居百科>作品庫>

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 史蒂文·霍爾

安家社 人氣:2.6W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在中國,斯蒂文·霍爾幾乎是和扎哈·哈迪德齊名的建築設計師。

上世紀70年代,他們同在英國AA建築聯盟學院求學,併成為摯友。

蟄伏

1976年,29歲的霍爾從AA建築聯盟學院碩士畢業,一年後,他在紐約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逐漸邁開了他征服全球建築界乃至藝術界的步伐。

1977年,霍爾住進了一座名為“冷水公寓”的建築裡,過上了近乎苦行僧的生活。他的由膠合板搭成,房如其名,連熱水澡都洗不了。他在那裡住到1988年。而他每天堅持畫一幅水彩畫的習慣,也是在那段時期養成的。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2張

霍爾的70年代幾乎是在歐洲度過的,那些歷史悠久的建築給予了他最初的啟蒙。長達數十年的建築生涯中,他用敏銳的觀察在作品當中重塑城市的肌理。

榮譽

從1981年起,他便開始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建築學院的終身教授。1989年2月,霍爾在紐約MoMa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了個人展,該博物館隨後買下了他的25件作品,作為館內的永久珍藏。倫敦設計博物館多次為他籌策過個展。

1991年,《時代》雜誌(TimeMagazine)將其稱作美國最好的建築師。

1998年,他獲得著名的阿爾瓦阿爾託獎(AlvarAaltoMedal);2012年獲得美國建築師學會金獎(theAIAGoldMedal),2014年獲得高鬆宮殿下紀念世界文化獎(PraemiumImperiale)建築獎。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3張

他唯一沒得過的獎便是普利茲克獎,這也使得人們戲稱他為“建築界的小李子”。

因地制宜

他和他的事務所在每一次實踐中都試圖尋求創意與功能的融合,並且講究因地制宜——這在他看來,應當是每一次創作的起點。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4張

愛荷華大學視覺藝術館的原始建築建於1936年,於2008年被洪水沖毀。最初的校園網路佈局在愛荷華河上分裂,如同撞擊在石灰岩峭壁一樣渾然天成,霍爾依循這種特殊的構造,在設計新館時以簡單的平面重新定義校園的網路佈局,將新的空間化作一片藝術場遇。

斯蒂文·霍爾建築事務所推崇建築型別學和現象學,以此作為理論基礎。自然、光束與牆壁材料之間既可共生又存在巨大差異,而這正是建築設計師發揮創造力的充分條件。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5張

2009年9月,丹麥海寧當代藝術博物館向公眾開放。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6張

博物館靠近最初的Angli襯衣和襯衣領廠,它們都是20世紀60年代的建築物,這也為霍爾提供了造型靈感。從上空看,博物館的屋頂圖形就像襯衣的袖子。他完美地在建築與其需要完成的使命之間建立了連線。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7張

自2003年起,霍爾的事務所在中國落成的專案已超過10個。

2011年,南京四方美術館建成。放眼望去,稜角分明,又有水霧交織的通透,成為金陵城一枚特殊的座標。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8張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9張

霍爾引入了西方繪畫中的“透視”技法,讓整體建築“懸”於半空,又在庭院裡鋪上從別處回收的老胡同磚塊,使進入者如同漫步曲徑通幽處,似有攬下山河歲月之氣。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10張

同樣妙趣橫生的融合技巧,在天津生態都市計畫博物館也有所體現。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11張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12張

兩座建築體,看似“野蠻生長”,實則嚴絲合縫,因為它們合起來便是一塊完整的幾何圖形。

霍爾為這座博物館繪製的草圖,也成為“出圈”名作。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13張

這和他多年來的自我訓練顯然不無關係。

鍾情於“光”

霍爾從小在華盛頓西部的布雷默頓長大,小時候家門前有片湖。清晨,陽光籠罩在湖面,粼粼波光使他非常著迷。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14張

因此,後來的霍爾一直認為是光賦予了建築以靈魂。在義大利求學時,他每天觀察羅馬萬神殿的光影變幻。碩大的穹頂將陽光包裹進來,把這座具有兩千多年曆史的建築變成具有後現代意味的有機體。他引用歌德的詩句,將其形容為“畢達哥拉斯寂靜”。

霍爾也把對光線的運用投射到作品中。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15張

弗吉尼亞聯邦大學當代藝術中心是弗吉尼亞聯邦大學最大的私人藝術專案,辨識度極高的外表使其成為該校入口處的建築。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16張

建築外立面為雙重垂直幾何體,晚上,光線則隨磨砂玻璃產生變化,為室內外空間延展出一套風景不間斷的視覺審美系統。

1997年,霍爾在為西雅圖大學設計的聖·依納爵教堂時,把七個“光瓶子”插進了一個樸素的混凝土盒子——它們代表上帝創造世界的七天。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17張

在他看來,光線是空間的塑造材料,同時也是建築中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

霍爾的建築作品如同卡爾維諾的小說,虛實之間,暗藏玄機,在漫步城市之際,忽的邁入由想象力築成的矩陣,在一片高度相似的樓體中,助眼神出逃。

關於人文關懷

霍爾曾說過:“我們的目標是將有力的現象學的屬性在空間中實現,同時將建築提升到思想的高度”——他沒有食言。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18張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19張

倫敦瑪吉癌症關懷中心不僅為癌症患者提供療養服務,更承載著給予社會情感支援的使命。深諳此道的霍爾將其設想為一個“容器內的容器內的容器”,內層為竹子,外層是以中世紀音樂《紐姆記譜法》為靈感而設計的啞光白玻璃和彩色玻璃碎片。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20張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21張

霍爾將對生命的思考、對人的關懷融入其中,讓建築浸泡在一種以光和溫暖調劑而成的溶液裡。這也成為“人文設計”當道的今天亟待探討的課題——而霍爾一直以知行合一的態度踐行著。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22張

住宅與工作室

霍爾設計過一件名為“過去的‘內部’住宅“的公寓作品,為當代的住宅設計提供了極有借鑑意義的範本。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23張

這間公寓大膽地建立了一種獨立的空間語言,旨在討論空間和特定地點能量的共鳴,對瀰漫於眼前的高度商業化建築設計提出質疑。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24張

內部既是基礎元素,也是核心要素。定義建築的從不是外部容器,而是內部本身——霍爾嘗試著通過該作品表達出這一理念。

今天的霍爾把美國的工作室選在了紐約市中心一座獨棟Loft裡,團隊內有33人。而中國分部則坐落於北京,共有11名成員。他們組成了專為中國專案設計的小組。

這間工作室同樣展示了他對住宅、工作空間的獨到看法。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25張

工作室內部空間開敞而自由,讓人不由得聯想到安迪·沃霍爾的銀色工廠。建築圖紙、工作模型、優秀案例等都被釘到牆上,整體空間佈局十分適合團隊進行方案討論。

他的合夥人ChrisMcvoy談到事務所的工作方式時這樣描述:“我們將作品釘到牆上然後一起對其進行‘批鬥’,人們被鼓勵去進行批判,從而去消除創作中的個人情懷,這樣有助於一個方案的理性與成熟。”

史蒂文·霍爾: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 第26張

74歲的斯蒂文·霍爾依然熱衷於遊離於自然光與建築之間的“切割”遊戲,他一次又一次地詮釋出精彩的創意,成為影響著當代建築界的風向標。

部分圖片來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