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家居品質>家居生活>

白薇的功效與作用 白薇的種植技術 食用白薇的注意事項

安家社 人氣:1.64W
白薇的功效與作用 白薇的種植技術 食用白薇的注意事項

白薇

目錄
1、白薇的鑑別與應用
2、食用白薇的注意事項
3、白薇的種植技術
4、白薇的功效與作用
5、白薇簡介

1白薇的鑑別與應用

白薇品種複雜,各地用藥習慣不同,有用同科植物白前作白薇者,有用白薇全草作白薇者,有用其它不同科植物根或全草作白薇者。京津地區習用直立白薇和蔓生白薇的根和根莖。直立白薇:單葉對生,寬卵圓形,全緣或皺波狀,葉面疏生柔毛,葉背密生柔毛。多年生草本,莖直立,高約40~70釐米。常不分枝,披白色柔毛,折斷時有白漿。蓇突果紡錘形,成熟後開裂,內有多數頂有白色束毛的種子。花簇生葉腋,暗紫色,花冠5深裂。蔓生白薇:莖下部直立,上部蔓生。花初開時黃綠色,後漸變為黑紫色,餘與直立白薇相同。

白薇用於溫熱病後期,有潮熱,下午為甚,但熱度不高,可用於清熱方劑內加入白薇以助推熱,配生地、青蒿等。用於產後體虛發熱,汗出過多而致頭昏者,常配其它滋陰藥。方如白薇湯。

白薇在中藥書上一般歸類在清虛熱藥中。所謂虛熱,表現為長期低熱,身體虛弱。有長期低熱的疾病很多,可能是功能性低熱,也可能有很嚴重的疾病,如慢性感染、結核、腫瘤、自身免疫病等。這些疾病首先需要治療原發病灶,熱度才會退下,僅用退熱藥是不會有效的。

2食用白薇的注意事項

白薇的功效與作用 白薇的種植技術 食用白薇的注意事項 第2張

白薇品種複雜,各地用藥習慣不同,有用同科植物白前作白薇者,有用白薇全草作白薇者,有用其它不同科植物根或全草作白薇者。京津地區習用直立白薇和蔓生白薇的根和根莖。所以在食用上要注意其區別。

白薇素有加強心肌收縮的作用,可使心率減慢。對肺炎球均有抑制作用,並有解熱、利尿等作用。已引起強心苷樣中毒反應,中毒量為30~45g,可出現心悸、噁心、嘔吐、頭暈,頭痛,腹瀉、流涎等中毒症狀。

白薇的退熱作用比較弱。除了感冒不用以外,對許多疾病的發熱都可使用,但只能配合其他退熱作用更強的中藥,如生石膏、地骨皮、青蒿、柴胡等使用。如果感冒發熱誤用了白薇,在複方中也不會影響解表藥的效果。

此外,有些地區除白前、白薇相互混淆,與白前互混品種還有百合科植物龍鬚菜及多刺龍鬚菜的根及根莖,也有用鳶尾科白射干的根及根莖。而與白薇易混淆者常有蘿摩科植物潮風草、紫花合掌消、竹靈消、徐長卿和百合科植物寶鐸草以及萬壽竹的根或根莖和菊科植物毛大丁草的全草。

3白薇的種植技術

白薇的功效與作用 白薇的種植技術 食用白薇的注意事項 第3張

白薇喜溫暖溼潤氣候,耐寒,對土壤要求不嚴,以肥沃、土層深厚、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砂質壤為宜。

白薇種植用種子繁殖,分直播和育苗法兩種,3-4月中旬為播種適期。於清明節前後播種。條播,行距27~33釐米,按此行距做3釐米高小埂,順埂劃淺溝將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覆土鎮壓,澆水。溫度20℃,15天可出苗。育苗移栽:在向陽處選好苗,和直播一樣先整好地。

白薇幼苗生長過密,必須進行間苗。將細小、瘦弱、密生的苗拔除。直播的,當幼苗長出3-4片真葉時,即可鬆土除草,以後再進行3-4次。移植的,在成活後鬆土除草3-4次,同時培土。經常注意灌水,特別在夏季,5、6月份,要注意澆水,保持土壤溼潤。追肥1-2次,可用人糞尿或豆餅水,兼施過磷酸鈣與草木灰。除留種外應摘除花莖,防止開花。

高溫多雨季節易發生根腐病,應注意及時排水。春末夏初易發生蚜蟲危害植株,可用40%樂果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白薇於寒露節前後或春分節前後採刨。去掉上部莖葉及泥土,將根和根莖晒乾入藥。

4白薇的功效與作用

白薇的功效與作用 白薇的種植技術 食用白薇的注意事項 第4張

《本草圖經》:白薇,今陝西諸郡及滁、舒、潤、遼州亦有之。莖葉俱青,頗類柳葉。六、七月開紅花,八月結實。根黃白色,類牛膝而短小。三月採根,陰乾用,今雲八月採。

白薇根的製劑有催吐作用。種子抽提物對心臟有類似羊角拗的強心作用。

白薇油能直接加強心肌收縮,同時有解毒、利尿作用。對心臟的作用白薇甙能使心肌收縮作用增強,心率變慢,可用於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抗菌作用本品還有對肺炎球菌有抑制作用。

白薇,古人多用,後世罕能知之。按張仲景治婦人產中虛煩嘔逆,安中益氣,竹皮丸方,雲有熱者倍白薇,則白薇性寒,乃陽明經藥也。

凡若寒之藥多偏於燥,惟白薇則雖亦屬寒而不傷陰液精血,故其主治各病,多屬血分之熱邪,而不及溼熱諸證。蓋於清熱之中,已隱隱含有養陰性質,所以古方多用於婦女。白薇之寒涼,既不嫌其傷津,又不偏於濁膩,誠清熱隊中不可多得之品。凡陰虛有熱者,自汗盜汗者,久瘧傷津者,病後陰液未復而親熱未清者,皆為必不可少之藥,而婦女血熱,又為恆用之品矣。

5白薇簡介

白薇為常用中藥,在《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白薇種子扁平,棕紅色,頂端有絲光狀柔軟長毛。花期夏、秋,生於山野向陽草地,分佈雲南、貴州等地。秋、冬採根,洗淨,晒乾。《雲南中草藥》:“舒筋活血,調經止痛。治跌打損傷,風溼骨痛,肝炎,胃潰瘍,虛癆,惡性瘧疾。”《滇南本草》:“專治寒疼,肚腹痠疼。”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解釋其名的由來:“薇,細也,其根細而白也。”每年早春、晚秋均可採收,但以秋季採收為佳。採挖後,除去地上部分,洗淨晒乾即可入藥。其性寒,味苦鹹,入肺、胃、腎經,含有白薇素、揮發油、強心苷等成分,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可以治療陰虛內熱、肺熱咳血、骨蒸勞熱、產後血虛發熱、熱淋癰疽腫毒等症。

蔓生白薇,與白薇相似,區別在於植物體不具白色乳汁,莖上部纏繞下部直立,葉質地較薄。花小,初黃綠色,後漸變為紫色,花冠裂片內面被柔毛。

《現代實用中藥》稱白薇治卒中患者之四肢浮腫,又用於急性熱病中末期之灼熱及衰弱病之消耗熱,肺結核之骨蒸潮熱等,有清涼性滋養之效;又用於小溲赤澀、肺熱咳嗽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