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裝修設計>大設計>

設計中的設計 | 陳彬訪談

安家社 人氣:2.77W

  

陳彬訪談:設計中的設計

陳彬

編者按:

早在4年前,就知道武漢有一個做餐廳的設計師,但只到一年前,去武漢開會才得以見到他設計的作品,賽江南、漢口公館。從陳彬的幾個作品中,我們可以感受到art deco的影響,但在我看來,這些都是表象,在表象之後,給我留下印象深刻的是專案的完整性,這在武漢這樣一個城市顯得尤為可貴。在去年,陳彬獲得了許多獎項,重要的有ANDREW MARTIN、德國iF中國設計大獎、APIDA第十七屆亞太室內設計大獎,多年的苦心經營,獲得了業內的普遍認可。

記者:簡單介紹一下你自己?

陳彬:男,生肖猴,當前職業是大學教師和室內設計師。祖籍在杭州蕭山,出生地為江蘇揚州,成長在宜昌,而求學於武漢,算是生活、工作在湖北的江浙人吧。中國小都在父母研究所的子弟學校度過,大學畢業於湖北美術學院版畫系,研究生畢業於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並任教,其間與合夥人共同建立設計公司進行設計實踐。從教育背景和工作狀態的角度自我歸納一下:喜愛藝術,有點藝術品位;熱愛生活,有點生活體驗;酷愛設計,有點設計感覺。

記者:從版畫專業到室內設計,是怎麼轉變的?其中的困難在哪裡?

陳彬:一直以來我都認為,版畫這種繪畫形式是所有純繪畫種類中最有設計感,最需要有設計意識的,不論從畫面本身,還是從它的完成過程,都是如此,大學四年的繪畫訓練和版畫製作對我的審美、手頭表達能力及設計意識的培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大學畢業後分配到武漢理工大學,最初教授的是繪畫基礎課程,開始接觸並喜愛上室內設計,並且走上了這條路。我想這和絕大多數由學習藝術類而後轉做設計的同仁情況是一樣的。

繪畫和設計都是一種創造,只是過程的方向相悖逆的。繪畫是藝術家將在現實中的感知(三維空間或者更復雜)表達到畫面中,可視為三維轉化為二維。而室內設計的過程恰好是反過來,設計師是利用圖紙去指導和創造一個實體的使用空間,是二維轉化為三維(可能也會是更復雜的空間?)。對於我這類的設計師,真正的挑戰是如何調整並適應這種思維上的逆行,並儘可能的向建築師那樣培養自己對空間結構的感知和對材料的敏銳度,同時充分運用從繪畫訓練中得到的構圖技巧、色彩修養和畫面控制中的整體意識,對自我進行整合並提升。

記者:你不僅僅從事設計實踐,而且還在學校教課,如何評價當前的設計教育?教師對你的職業產生怎麼樣的影響?

陳彬:從設計服務於社會,設計服務於生活的角度上說,當前高校的設計教育相對於社會需求是滯後的,對學生的創新意識、服務意識的訓練和培養遠遠不夠,不僅如此,對學生的基本訓練也有被忽視的跡象。這些都應該有反思和警覺。

在從事設計實踐的同時,一直堅持在大學裡任教,自認為是一種明智的選擇,一方面能很近距離的從事直接面對市場的設計活動;另一方面又能以相對學術的角度去審視商業設計專案,讓自己能在實踐和理論上有一個平衡點,這些可以說直接影響到我對室內設計的認識以及思考方式。

記者:去年獲得了很多獎,這如何評價這一現象?這些影響何在?

陳彬:是的,去年對於我和團隊在這方面是有些收穫,客觀地說我認為還是有積極意義的,通過作品被同行認知也結識了非常多的優秀設計師。雖然各種賽事有高有低,水平參差不齊,而且對於賽事繁多,行內也有批評的聲音,我個人意見是大可不必要求太嚴格,室內設計行業處在上升時期,從促進行業發展、挖掘優秀人才的角度,多些不同層次的賽事是好事,至於是否參賽、參加何種級別的賽事,那就是由設計師決定吧。此外,我認為獲獎,特別國際性的獎項對提升本地的設計在行內的影響力有重要作用。

記者:在武漢做設計,遇到的瓶頸是什麼?你們是如何克服的?

陳彬:有這樣幾個方面。首先,專案層次偏低而投入有限;其次材料和技術的支援較弱;再有人力資源短缺。

相對於第一個問題,我們只能儘可能的做好每個專案,通過市場的積累,能爭取到一線城市相對高階的設計專案,目前已經有這種傾向;第二個問題可能不是一兩個設計機構能夠改變的,只有等待市場的完善;至於第三個問題,我們正在搭建自己的培訓系統,通過機構內部的培訓機制來彌補社會性的供血不足。

記者:你是怎麼理解設計的?如何獲得靈感的?

陳彬:設計是一種服務於他人,而設計師自我認知、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過程。他的性質是服務,它的形態是過程。靈感的獲得有非常多的途徑,歸納起來應該是不斷地學習不斷的體驗,但方法卻只有一種:不斷不斷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