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裝修設計>大設計>

從技術生態走向人文生態 | 馬航

安家社 人氣:2.38W

馬航:從技術生態走向人文生態

馬航

馬航,博士,副教授。2001年畢業於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獲工學碩士學位, 2006年畢業於德國魏瑪包豪斯大學建築學院獲工學博士學位。2011年~2012年德國卡塞爾大學訪問學者。現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都市計畫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城市與建築設計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啟動基金評審專家。

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態城市更新、綠色建築設計的理論與實踐。長期從事都市計畫、城市與建築設計等方面的專案實踐。

生態城並不是一個新興名詞,中國等亞洲國家不能完全按照美國和歐洲國家的策略和方式持續發展,在城市建設和規劃上,中國規劃界應該尋找並整合新的發展方式和途徑,符合中國地緣特點的生態城概念應運而生。而就可持續發展的良好願望而言,城與非城已經不重要,任何一座城市和地區,甚至建築都可以生態化作為基點進行設計。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城市與建築設計研究中心馬航副教授認為,“在一些所謂的生態城成為噱頭的時候,我們應該淡化‘城’的理念,所有專案在付諸於設計的時候都可踐行生態理念。”

馬航女士最初並不是一名城市設計師,1998年本科畢業後,她在北方一座城市開始建築設計工作,後轉至深圳一家大型建築設計院繼續工作,並在此地偶遇她的博士生導師,德國魏瑪包豪斯建築學院Dieter Hassenpflug(迪特·哈森普魯格)教授。“他的研究領域不僅在建築,也包括建築本身以外的城市空間,即將城市和建築融為一體。”這位導師對建築與城市建構的雙重邏輯對彼時只涉獵建築設計的馬航產生了觸動,為她提供了新的觀察視角和體系平臺,“在德國的學習讓我對原有的設計學概念進行了外延,從對建築設計的認識擴充套件到對建築和城市之間關聯性的認識,關注點不僅停留在設計上,更要考慮建築和城市空間融合的方式、關係和契機。吳良鏞院士提出的人居建築學概念,也是一個大概念,正是基於將環境和城市融合起來的意圖。從個人認識上,馬航對建築的外延和內涵有了更深層面的理解。從另一個陌生國度看待似乎熟悉的中國城市,這種國際視角的、辯證的視野對她個人的成長和思考方式帶來潛移默化的變化。

生態規劃學科重構研究

2006年,馬航回國後成為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的一位教師。在她眼中,“深圳作為在生態方面發展比較好的城市,在生態理念方面提出了很多前沿性的探索觀點。例如,2005年,深圳建立基本生態控制線,作為法律制定,控制城市內部的生態綠地,後被國內其他城市廣泛採納學習。”由於高校以學養研、以專案促教學的機制,馬航在參與多項地方政府和國家政府組織的生態專案中,也發揮出高校跨學科研究的專業優勢。

傳統都市計畫和相關生態治理中,不同領域各自按照其自有系統執行,但難以在更巨集觀層面上解決複雜問題。以水汙染治理為例,“以往的水治理專家都僅進行水汙染治理,表面上水環境獲得改善,但因為市政設施沒有與周邊的環境結合考量,水環境時隔不久就可能又受到汙染。”而新的研究和實操趨勢是打破專業界限,將都市計畫、建築學和其他學科結合,使區域真正得到全方位的系統改造。

近年,馬航參與了重慶生態未來城的專案,該專案有志於成為西南地區建設生態示範區。“這一專案突出了生態城市的很多理念,在各個學科的整合中,結合最適合當地的發展方向,提出微能源、微衝擊、微交通、微迴圈的設計理念,並真正體現在設計的各個環節中。水資源利用結合微衝擊的概念,採用了地下水源熱泵的微能源方式,微交通則是減少小汽車的使用,微迴圈是採取內部迴圈的方式,達到低碳減排的目的。經過多個生態環境改造專案的研究,馬航體會到,“任何專案都是多專業的合作,設計從最初的概念實施到落實,包括生態學、經濟、交通、計算機和水資源等學科的參與,每一部分都承擔著重要環節。從學科來講,這是非常重要的變化。而對計算機模擬軟體技術的運用,使規劃從偏重物質空間形態的形式改變為從基地生態和肌理入手,使設計方法也發生了本質變化。”而這為專案下一階段的具體實施,為政府進行專案開發決策提供必要的基礎性資料。

“開啟各相關專業的研究固有界限,我們會發現,生態城市設計和規劃帶來的含義比傳統的都市計畫要多,研究的領域也更復雜,必然需要從多學科巨集觀、系統地考慮合作的途徑和交流模式。”馬航副教授解釋到,城市氣候學是學科整合和交叉出現的新成果,也是實現城市生態發展的全域性基本策略的一部分。該學科將都市計畫學和氣候學結合起來,從氣候學的角度分析城市空間和風向廊道的規劃與控制,確定不同區域的高度和容積率對自然通風系統的影響。在這一系統中,每一個區域性都要服從於整體,學科滲透城市巨集觀、中觀和微觀各個層面。這也是馬航所在的深圳市重點實驗室(都市計畫分析與模擬技術重點實驗室)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把建築與城市融為一體,塑造一個多元、多介質、多層次的生態大建築體系,是馬航目前主要關注的研究內容。

在這一方面的研究,亞洲多個地區已有研究前導。早在SARS(非典型性肺炎)之後,香港中文大學相關學者在反思都市計畫問題後,已作了相關研究,並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城市氣候圖研究體系。該圖表系統包括城市氣候分析圖和城市氣候規劃建議圖兩個部分,城市氣候分析圖藉助計算機模擬手段,將城市氣候因素和都市計畫因素結合,通過分析不同圖層,獲知城市氣候資料和空間形態的關聯性。而都市計畫建議圖則在前圖基礎上,以對規劃層面上地塊的限制要求和界定形成對城市整體空間的限定,並在完善後作為都市計畫部門的法律條文,督查地塊開發在城市氣候建議圖要求下的完成度,也就是說,任何地塊開發須在此基礎上進行。

“近年來,中國一些內地城市已經開展城市氣候圖的初步研究,雖然深圳在2006年提出了都市計畫的氣候專題,但是深度不夠,沒有落實到一張圖的深度,難以作為平臺和標準,以法律方式作為一個依據發揮作用。深圳正在努力將其完善,並旨在成為其他高密度城市發展規劃的樣本。”根據城市與有機體機能同構的理論觀點,城市的自過濾系統就如同有機生命的脈絡肌理一樣,其區域地塊的開發建設都須在其空間形態的限定強度內操作,以保證城市自然通風系統的完善和不被幹擾。城市氣候組圖的落實,正旨在完成對自然大系統的認知和發現,規範人為建設的範圍和行為。

“從對整體形態的分析入手考量,城市生態總體性研究也包括其他若干專題,例如生態適應性評價、生態環境容量研究等。”對生態研究的專題體系愈來愈廣泛和細化。“內地一些城市沒有脫離低成本加工產業,需要面臨產業提升的問題。而我們所謂的智慧城市或創新城市,其產業已經完全脫離了重工業為主的產業,而逐步走向以高科技為主的發展階段,因發展階段不同,城市研究的課題也有差異。”不可否認研究的前瞻性和預見性的特點,馬航認為,隨著城市化發展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涉及社會、經濟等方方面面,每個城市在不同發展階段也會面對不同的問題,但資金是生態城市發展的重要基礎,經濟因素成為一些生態城沒有落實或荒廢的主要原因。她建議,這些城市可以選擇具備一定經濟條件和實施性的方式運作生態規劃。而關鍵因素在於“生態建設不要隨波逐流,每一座城市都要找到其生態化的特色,符合其氣候特點和地理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