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裝修設計>設計印象>

歸國瓊僑見證騎樓興衰身世 | 追憶海口第一印象

安家社 人氣:1.4W

追憶海口第一印象 歸國瓊僑見證騎樓興衰身世

騎樓老街•身世

回答未來的疑問,人們總是首先到歷史中去尋找答案。騎樓從何而來,對於這座城市又有什麼樣的價值?斗轉星移,騎樓依然靜靜矗立,隱沒了所有發生在這裡的故事,也許只有在周虹們的記憶裡和海南發展的歷史中,才能探尋到關於騎樓身世的祕密。

開放之風生奇葩

何謂騎樓?《辭海》註釋為:“南方多於炎熱地區臨街樓房的一種建築形式,將下層部分做成柱廊或人行道,用以避雨、遮陽、通行,樓層部分跨建在人行道上,曰‘騎樓’。”

根據建築師王寧光的研究,這種建築形式的雛形早已有之。最早在古羅馬時期就產生了“券廊”,並盛行於地中海、南歐一帶,今天仍然可以看到。在我國,被稱為“市廊”或“廊房”的類似建築物宋代已有記載。

據稱,騎樓在亞洲最早出現在印度。英國商人為了抵擋當地強烈的日照而設樓下騎廊,歐洲建築風格中逐漸滲透進亞洲的建築特點。18世紀,歐洲殖民者從印度經馬六甲海峽,將這種東西融合的建築形式傳入東南亞。由此,今天為人們所熟悉的騎樓建築樣式19世紀初在新加坡的華人商業街出現了,一開始稱之為“店鋪的公共走廊”。這種建築十分符合當地日照強、降雨多的氣候特點,隨即傳播到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以及我國東南沿海的臺、港、澳、閩、粵等地。當然,還有新加坡僑民人數眾多的海南。

多強晒豪雨的氣候,使得海南早就出現過類似騎樓的建築:明代洪武年間,海口“外沙”一帶(今得勝沙附近)建造市場街時,就有了能遮雨防晒的長廊式“排店屋”。然而,對騎樓的誕生具有決定性的還是一段海南近代歷史。

1858年,《天津條約》將海口開闢為通商口岸,隨後設立海口海關,英、法、德等國逐漸在海口修建了西洋風格的領事館等建築,海口漸漸成為面向南洋(即東南亞)的一個商貿中心,形成繁華的商業城市風格。特別是那些明末以來“下南洋”的瓊籍人士,或者衣錦還鄉興屋架樓,或者看到故鄉的發展和繁榮將生意做回故土。在這一過程中,他們帶回了雜糅中西文化的諸多南洋事物,騎樓正在其中。

根據記載,海口的第一座騎樓建於1849年,地點在四牌樓街又叫城內街,就是現在的博愛北街。“想想看,當時新落成的南洋風格的騎樓,在一片低矮的民居中間,是何等的氣派。”海口市社科聯副主席蒙樂生說,它使海口的建築風格為之一變,一定格就是百年。

自此,海南騎樓興衰百年的命運,就和海南發展的歷史緊緊聯絡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