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家用電器>家庭影音>

耳機選購技巧 | 耳機的發展歷史

安家社 人氣:2.18W

無論是智慧手機還是MP3現在都可以播放非常清晰的音樂,而當一個人走在路上,最好的享受方式莫過於再加上一個耳機。而很少有人知道,耳機這個小物件已經陪伴人們一個多世紀。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耳機的發展歷史,耳機選購技巧。

耳機的發展歷史 耳機選購技巧

耳機的發展歷史

1881年 耳機與音樂無關

19世紀80年代,世界上第一副耳機誕生了,不過它與音樂沒有半毛錢關係,它是為通訊而生的。使用時需將重達幾磅的耳機支在肩頭,就像在肩膀上放了個音箱。

1895年 手持式耳機

到了1895年,人們開始可以在家用耳機收聽音樂。不過這耳機的樣子很像現在妹子們用來瘦臉的瘦臉器,有木有?

1910年 第一款現代耳機

在這一年,Nathaniel Baldwin在自家廚房裡造出了第一批現代耳機並兜售給了美國海軍。這副耳機也開始有點現代頭戴式耳機的模樣了。而Baldwin可能只顧著賺錢,忘了申請專利。

耳機的發展歷史 耳機選購技巧 第2張

1937年 第一款動圈式耳機

由Beyerdynamic製造的世界上第一款動圈式耳機DT-48無疑是耳機發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1949年 AKG的第一款耳機

本是專注於電影裝置行業的AKG在這一年跳出老本行,開始轉向視聽裝置,並設計生產了自家第一款現代耳機K120。

1958年 第一款立體聲耳機

打造了世界上第一款立體聲耳機Koss SP-3,隨後十年裡,它在耳機市場上獨領風騷。

耳機的發展歷史 耳機選購技巧 第3張

1959年 第一款靜電式耳機

世界上第一款靜電式耳機SR-1出現在日本東京,由Stax推出。相比於動圈式耳機,靜電式耳機聲音更加細膩,也不那麼失真。
  
1968年 Koss的第一款靜電式耳機

在推出第一款立體聲耳機的十年後推出了首款美國製靜電式耳機ESP-6。該款手機重0.9公斤,至少比之前的肩扛式音箱好多了。

1979年 Sony Walkman來了

說到耳機歷史上的大事件,不得不提Sony Walkman(隨身聽)的出現。忽如一夜春風來,滿大街都是戴著耳機的年輕人,時尚而傲驕!

1980年 耳塞式耳機

型男靚女們不用再擔心髮型被笨重的頭戴式耳機弄亂,不過耳塞式耳機的巔峰是在幾年後喬布斯推出iPod後才到來的。

耳機的發展歷史 耳機選購技巧 第4張

1997年 Sony後掛式耳機

耳塞式耳機不能很好地隔絕外界聲音,又想保護髮型,就請使用Sony的後掛式耳機。

2000年 抗噪音耳機

面向普通大眾推出的抗噪音耳機QuietComfort讓使用者在轟鳴的飛機上或是吵鬧的電視機前仍可以盡情享受自己的音樂世界

2001年 iPod成就的耳機新里程碑

的出現顛覆了整個音樂世界,走出家門隨處可見耳朵上掛著一根白色耳機線的傢伙。據統計,從2001年至今,已經有3億副耳機隨著iPod一起出售了。

耳機的發展歷史 耳機選購技巧 第5張

2008年

嬉哈教父Dr. Dre、唱片公司Interscope Geffen A&M主席Jimmy Iovine和魔音耳機Monster聯手推出了Beats by Dre耳機,很快就佔領了耳機市場的半壁江山。那時,幾乎每個NBA球員從車上到休息室都掛著Beats by Dre。

2012年:耳機不只是關乎音樂

除了聽音樂,現在的耳機還得引領時尚潮流。看看Lil Wayne的這副bling bling的Beats by Dre耳機,據說價值上百萬美金喲!

耳機選購技巧

1:以最熟悉的歌曲當作判斷標準

在賣場試耳機的時候,要播什麼音樂呢?大方掏出你的iPod、MP3播放機或是手機來就對了。此時,很可能某些朋友腦袋裡會浮出一個念頭,就是“無論MP3或WMA,全都經壓縮破壞的數位音樂檔,音質聽起來很粗糙,怎麼拿來做為評論一支耳機的標準呢?”你說的沒錯,這理論完全正確,但在此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習慣”這個概念。

因為你時常使用自己的iPod或MP3播放機來播放自己喜歡的音樂,所以你已經完全熟悉這首歌的旋律,因此其它條件不變之外,換另一支耳機,會非常清楚知道這首歌那個小節的高低頻表現不一樣。此外,每個耳機品牌都有屬於自家聲音個性,某些厲害的玩家還會進階到把音場、空間感、均衡性、顆粒、音染以及動態也排入比較條件。所以建議嘗試聽多種曲風,如此一來,就能挑到自己喜歡的耳機啦!

2:配戴起來的“舒適感”耳塞、襯墊舒不舒服很重要

有試過不經試穿就因為價格便宜而買了一兩條牛仔褲回家的經驗嗎?此時,很可能會遭遇尺寸不合的窘境。這就與選購耳機一樣,即使音色再怎麼好,如果現場試聽幾分鐘,襯墊不透氣,換了耳塞,尺寸又不符合耳道,勸你還是放棄吧。

3:產品規格最好也稍微看一下

包裝盒上規格當然是考量耳機效能的關鍵之一,通常大家注意的地方包括:

阻抗:越低越容易推動,但越高越不好推,並不代表不好,而是音質有另一番新境界,需要利用耳機擴大機驅動。所以某些影音類雜誌,描述耳機時,會先形容接iPod聆賞的感覺,之後再插上耳擴做個專業評論,一般iPod或可攜式MP3播放機用的耳塞式耳機,阻抗大多14~17左右,耳罩式耳機則略高。

靈敏度:單位為分貝,越高代表所需功率越小,就越容易驅動,一般iPod或可攜式MP3播放機用的耳塞式耳機,阻抗大多105~110左右。

頻率響應:頻率響應指耳機發出聲音的頻率範圍,所以我們看兩端的數值,大約可猜測到這款耳機在那個頻段著墨較深,人耳聽頻率範圍為18Hz~20kHz,大家參考看看。

信噪比:信噪比的資料越高,表示聽到的雜音越少。

4:新耳機“煲”過會更好聽

很多人說“煲機”,煲這個字,根據教育部線上國語辭典解釋:用慢火熬煮食物,我覺得拿來形容Run開耳機還蠻貼切的。

你入手一支新耳機,拿回家後請記得先煲個一星期,不然某些客人買回家立刻打電話客服,說為什麼不像在店裡那麼好聽,這是因為新耳機,裡面的纏繞的線圈、磁鐵,以及一些分音器等這些元件全是新的,而且線圈大部分是銅線材質,經過一段時間執行開來共振推輓比較順暢。當然你也可以直接使用,慢慢感受耳機的聲音從很緊的狀態進到入開闊的佳境,至於我則喜歡一次到位,插在音響上連續播個一星期,再插上iPod使用。

以上有關耳機的發展歷史,耳機選購技巧的內容就介紹到這裡了,還有什麼不清楚的嗎?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