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裝修設計>大設計>

更要融入生活 | 林含希:設計師引領潮流

安家社 人氣:2.07W

林含希:設計師引領潮流 更要融入生活

記者:您好!很多設計師覺得做設計很累,面對客戶,面對圖紙,您是否也覺得疲憊、厭倦?

林含希:人都有疲憊的時候,累或者不累,有時候心態很重要。很多設計師一開始都有著很美好的抱負和追求,這個時候的設計師,做設計會做得很開心,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就會發現很多事情和自己想的不一樣,或者每天重複的工作讓他們厭倦,我想很多設計師都經歷過或者正在經歷這樣一個時間段。每個人,不管什麼行業,都應該有一顆執著的心,當你堅持過後,你或許就不會覺得累了。

記者:有的設計師因為不堪忍受或者別的原因放棄設計而改行做別的工作,您怎麼看?

林含希:有的設計師轉行做別的,其實這很好,當然每個人的想法不同,我們都想去改變自己的人生,這很正常。關於改行的問題,我覺得這是機遇的問題,如果面前有一個很好的讓自己成功或者實現夢想的機會,但是要讓你放棄設計,要不要放棄?設計師也有很多的苦衷,束縛,總是會存在,很多時候我們會根據現實情況不斷做出調整和應變。

記者:我們發現您做了很多餐廳設計,在不同國家,不同地區,餐廳設計的不同取決於哪些因素?

林含希:做餐廳設計還是要針對市場,中國和國外的市場還是不一樣的。國內外的餐廳設計的區別主要還是通過具體的國情、民族文化、消費群體等方面的差異性體現出來的。設計要圍繞著這些現實因素進行。不僅僅是國內外餐廳設計有區別,在國內,不同地區的餐廳設計也是不同的。好比我做雨花連鎖餐廳,總體上,圍繞著雨花餐廳的大核心主題不變,然後我會根據地域文化、經濟水平以及生活習慣做出一些改變。

另一方面,這個不同很多時候跟設計師有關係,我做設計也不想一成不變。此外還跟業主的要求也有很大關係,業主合理的想法,我們作為設計師必須要尊重並且幫助他實現。

記者:餐廳是人們經常要走進的公共商業空間,對比其他型別的公共商業空間,餐廳空間在設計上有什麼特別之處?

林含希:餐廳屬於商業設計,商業設計有著共同的東西。所有商業空間設計的核心都是要滿足人的需求。比如餐廳,我們要滿足消費者對環境的要求,也要滿足經營者經營的要求。酒店也是一樣的道理,只是消費的群體不一樣,你要做五星級酒店,就要滿足投資方投資預算,要滿足消費者對五星級酒店的心理需求等等。公共空間很多東西都是共通的,區別只是表現在功能上。

記者:地區文化以及經濟水平等因素會對餐廳設計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林含希:地區文化和經濟水平都會直接對餐廳的設計起到引導作用,設計師要在這個框架內完成最好的設計。在一個特定的地區,餐廳設計要做到滿足這個地區的人們的文化認同感,當然,現在文化的融合趨勢讓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性越來越小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要尊重一些民族文化。

經濟的影響很直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比如,消費者消費能力強一點,投資方願意投資多一點。如果說在一座經濟並不發達的二三線城市,當地的人均只能消費50元,要讓投資方投資1000萬元是不可能的。

設計有很多的限制,包括消費者的要求,投資方的要求,這些都是限制。往往需要在滿足商業要求的前提下,再滿足設計要求。最根本的是商業要求,如果沒有這些限制,誰都會設計出很藝術、很特別的設計。為了瞭解市場,我也會經常去外地走走,看看各個不同地區的餐廳是怎樣的,我看過很多餐廳,但很多做得很藝術很驚豔的餐廳反而在我的腦海中沒有留下印象。脫離市場的藝術設計是有風險的。

記者:設計師要想去滿足一個人很簡單,但是要滿足一個群體就很難,而餐廳面對的除了業主一個人,也有消費者這樣的群體。您如何看待?

林含希:我們做設計不是要去滿足所有人,這就跟車一樣,賓士是好車,但是人們各有所愛,有人就喜歡寶馬,也就有人就喜歡奧迪。我們做很多型別的餐廳,也是為滿足一個特定的群體,而不是整個群體。當然,我們還是希望通過設計讓更多人接受我們所設計的空間。

記者:現在,餐廳的功能不再侷限於吃飯了,功能性不斷地延伸,同時,餐廳的發展也逐漸地開始細分了。這是一種趨勢麼?

林含希:以前吃飯是為了填飽肚子,現在我們吃飯並不是為了填飽肚子,人們去餐廳吃飯已經成為了一種生活方式。我們不可能每餐都是快餐或者都是在家做飯,一定也會找個時間去餐廳吃飯。幾個朋友在一起吃飯,更重要的是聊天交流,這是個平臺,工作上的,家庭生活上的,這些都可以在餐廳的餐桌上交流。現在出現了很多的型別,有中餐、西餐、日式,菜系也開始細分,中餐可以分出很多地方的菜系,如,湘菜、粵菜、川菜等,以後會細分得更加明顯,很多餐廳就只做專業的一兩個型別菜。大型的日本餐廳,鐵板、壽司都有,前不久我們做的一個日式餐廳,現在只做鐵板。

記者:這種細分之後會不會導致消費者減少?

林含希:這個有利有弊。市場的細分可能在一定時期會導致消費群體減少,但是會讓餐廳更專業,從而減少很多後場的開支。成本壓縮了,相對來說,實惠的還是消費者。消費者得到了實惠,自然會經常光顧。

後記——“設計師不但要引領潮流、還要融入生活、設計靈感、是出自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的一種產物。如果設計太過脫離生活就會不被消費者接受。不被接受的話這就是一個失敗品, 沒有任何價值意義。”這是林含希從事設計以來最大的心得。十三年,在設計行業中,這是一段不算長可又不算短的年歲,林含希一路走來,經歷了初為設計師的懵懂到中期的磨合碰撞,到現在的得心應手,他感慨頗多,但是他也坦言自己正是因為對於設計的那份執著與熱愛,讓他走到今天。我們也希望他的這份執著能夠讓他有更多更出彩的作品,更多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