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裝修設計>大設計>

用建築實現共存與共享 | 柯衛

安家社 人氣:2.56W

柯衛:用建築實現共存與共享
  

柯衛

天真的人總是對生活有著無限的想象動力,念國小時就隨父母移民美國的年輕建築師柯衛,懷著城南舊夢迴到中國。他在設想:也許性靈、生活與建築在城市中的關係,能像人生一樣不斷成長,逐漸豐富。

方家衚衕46號院

記者:您是方家衚衕46號院的總建築規劃設計師,曾說這一專案要以20年為設計週期來完成,那麼,如何看待這一設計方法與個人設計觀之間的關係?

柯衛:該專案位於最繁亂的衚衕裡。規劃時有兩套方案,一套方案是一次性設計完畢,另一套方案是不要將設計一次做完。委託方希望這一區域是一個能夠成長的平臺,所以我們決定將建築當成一個過程來做,而不僅僅是結果。

建築永遠作為一種功能性的框架存在,但內容一直在改變。如果一次設計完成,並進入租賃環節,這裡可能就無法承載新的內容。最初,那裡有幾十座住宅,我們先做了3個建築,甲方每年都會找我們繼續在院子裡增補和改造。隨著新參與者的不斷加入,設計也跟著不斷變化、成長。截至目前,這一包括30處建築的區域每年都會成長一次,並還在繼續推進。

建築與人生是類似的。人不僅在強壯,也在變化,會因為環境、人際關係和發生的故事而在心智和肢體上有所改變。我們沒有將建築做全,是因為我們希望建築可以允許有新的東西進入,但是變化本身是要基於整體性的中心原則而變。

在這個過程中,哥倫比亞大學研究中心也入駐於此,其建築線條和我設計的紅寶石劇場有類似感。這個區域並不是全部由某一位建築師承接,也不是不同建築師各做各的,而是大家在潛意識中有所呼應,產生默契。這似乎更像一個微小的社會,其中的人們一起發生著變化。

留白是一種很好的設計思路。很多大四合院變化都很大,但這樣的建築恰恰體現了不同個體參與的過程。社會存在就會有合作、交流和互動,社會的內容也會反映在建築中。因此,建築師應該考慮到社會的問題,允許有公共性的可能,建築師應該有意識通過設計和規劃促進正面的共享關係。

記者:在城市設計中是否也存在普適性?

柯衛:什麼是城市?城市就是你在街上看到幾千幾萬人迎面走來走去,雖然人們彼此不認識卻彼此全然自在,這才是城市的魅力。城市中最讓人記憶猶新的地方絕對不是那種幾千元門票才能進出的場所,而是很多人都能共存、共享的地方。好的場所是大家一起擁有的,這不僅是一種建築意識,也是一種人文意識,它能夠影響你,你也會影響它。建築師在設計之初就要將城市公民所要享有的部分考慮到,這是建築師能夠為城市貢獻的內容。

舉例來說,我之前競標成功的一個專案,其區域規劃是在海岸線邊上的一座人工島上建造一處歌劇院、一座音樂廳和一所音樂大學。第一,原有的歌劇院與音樂廳之間的人工河流連通大海,我便將河流改道圍繞建築佈置設計,以留出中間的大片空地建造一個大型廣場,讓城市公民享用公共空間。第二,是在人工島邊緣佈置延續的步行道,所有的市民都有權利在最好的海邊行走和進出,不要讓人在進入這個區域時因為付費問題而失去遊覽的機會。第三,是我們在歌劇院內設計的小書店和咖啡店從常規的底樓改到頂樓,即使不聽歌劇的人也完全可以穿越歌劇廳而進入頂層享用海景和空間。所謂共享正是每個人都有享用美好的機會。這是建築師需要思考和可以實現的地方,對使用者的影響也非常大。

城市的核心區居住的正是最願意居住在那裡的人,包括學生、創業者和藍領工人等。雖然有人將城市中心區定義為奢侈的,但城市本身的吸引力遠遠超越了階級和文化。有一位美國物理學家通過一篇論文研究了城市的能量,人與人聚集而形成城市後,人與人摩擦、共享所產生的能量會呈現幾何性的增長。城市就是將人與人之間的任何可能性聚集在一起,遠遠超越商機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