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裝修設計>大設計>

原創策略五原則 | 筱原一男

安家社 人氣:2.4W

筱原一男:原創策略五原則

筱原一男作品

現代國際建築界以歐美建築師為主導,但日本的建築師們是其中的例外,自1979年開始,共有7位來自日本的建築師獲得有建築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普利茲克獎。

他們中大多數的導師,是知名日本建築師筱原一男(Kazuo Shinohara,1925~2006)。即使筱原一男2006年已經離世,2010年的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還是把金獅獎頒發給了他,這是向他創立的“筱原流派”致敬。

“筱原流派”的生命力在於它的原創性,其中蘊含的規律同樣適用於商業組織的原創活動。

元概念,根關係

筱原流派的每一次創作變化都不離“空間的元概念”,因此可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此乃原創的第一原則。

對建築,筱原牢牢抓住“空間”這個元概念。他還延伸對三原空間(功能原空間、裝飾原空間、象徵原空間)的理解,總結出西方的“堅實空間”與日本的“虛無空間”之間的區別特徵和建築材質相關。代表日本建築的桂離宮所使用的纖細材料不可能有西方的玻璃和混凝土材料同樣的表現效果。基於“虛無空間”的理解,筱原又在後來的“建築樣式”發展中提出“空的空間”和“無用的空間”的設計理念。

一元復始,永珍更新。每個商業秩序都應該有自己的元概念。

深挖剝離出事物的“根關係”,這是原創策略的第二原則。

像各種商業模式一樣,建築模式充滿複雜的結構關係,找不到最深層的關係,模式只能有一次生命綻放,沒有辦法層層精進,蛻變更新。筱原流派歷經50年仍舊精健,在於它根植於最基本的設計關係:平面分割與連續。

50年間,筱原的設計風格至少有四次大的蝶變,從第一樣式到第四樣式。但是,縱觀變化樣式中的不變關係,筱原的設計從來沒有離開對“空間分割與連續”的思考。從第一樣式的“白之家”到第四樣式的赫爾辛基當代美術館,筱原總是在嘗試如何運用“分割軸線”,來讓“空間連續”要麼有確定的意義,要麼有不確定的隨機可能。“分割與連續”,它們組成一對悖論卻相互依存的根本關係。

野性的活力

野性與活力,離開它們,原創便沒有生命。這是第三原則。

“讓性格相反的主題在一個空間中共存”,筱原創作的活力都來源於這個設計原則。在以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為代表的西方功能極簡主義流行的時代,筱原用日本傳統的“非合理性”來包裹西方的“功能合理性”。當他為居家設計小空間的時候,筱原思考如何將城市大空間的片段碎片“侵入”家庭住宅的小空間。為2名藝術家設計的“上原的住宅”中,他硬生生在房屋的中間安插W形狀、裸露的混凝土支撐柱,創造出一個“殺意的空間”。即使在他承接西方現代立方體的設計理念的時候,筱原也強調“橫穿過去”,而非亦步亦趨。他的這種“衝突與鬥爭”態度自然帶來原創的活力。

即便在探索“對稱的力量”的設計中,筱原也試圖用平行呈現二種性格相反的關係來凸顯空間的張力,讓活力無法沉寂。他用“無機、有機、隨機”空間的疊加來製造有張力的空間,用“讓佛像乘上F14戰鬥機”來表達“意義的空間”和“技術的空間”之間的可能組合,用光和立方體的結合來彰顯確定與不確定空間的互補。自然光的不確定與立方體的確定也組成“單點透視”和“動點透視”之間的變動和流轉,給建築帶來活力。

不離不棄的文化身份

原創者要永遠忠實於自己的文化身份,這是第四原則。

筱原流派,它首先是日本的,然後才是筱原的。世界建築界對筱原流派的認同,首先來自對他建築中表現的本土文化精神的敬仰。筱原也極力從日本傳統中挖掘與世界對話的概念和元素。

除了研究日本民居的“聚落”形式,總結日本傳統建築的“非合理性”外,筱原還從歌舞伎表演中開發出“對活力的靜態表現”的原創流派風格。對歌舞伎演員而言,演出動作的停頓瞬間才是戲眼,那之前的動作皆為這一瞬間做準備。歌舞伎的演技本質在“靜止的形式上”。

比較歐洲的巴洛克庭院和日本庭院,筱原得出西方的時間元素和日本的“無時間”。日本庭院迴游式的景觀“設定在人們因為腳下的危險而自然會駐足的地方,沒有時間概念”。

在對空間透視的理解上,筱原以京都的西本願寺書院為例,說明社會關係在建築結構中的反映:“每個獨立的牆面都是對應來自正面的視線構成”,因為它代表“正面”至上的權威和與來朝拜的封建領主(大名)之間的等級關係,“強烈的正面性一旦呈現,(各方)情緒立即高漲起來”。

“活力的靜態表現”、“無時間”、“正面性”,這些具有文化身份的設計概念加持了筱原流派的原創價值。

語言即權力

建立與原創活動相配套的語言傳播系統,這是第五原則。

一切社會權力關係最終在語言上體現。維特根斯坦的語言權力觀在筱原一男的建築設計中有經典的體現。通俗地講,能做的不如會總結的。筱原把自己50年的創作歷程總結為5種設計的樣式,並系統地闡述了它們前後的關係與差別。

日本的傳統激發出“非合理性”的第一樣式,但“傳統是出發點,而非迴歸點”。學習西方現代立方體的設計是“無機空間”的第二樣式,但要“橫穿立方體”,得到對傳統的“反空間”,體現確定性。第三樣式是讓“機器代表的無機秩序”與社會混沌(有機)秩序交叉、重疊,讓都市之力的公共空間“入侵”住宅的個人小空間。第四樣式則體現在“用單純的構成創作隨機和混沌之美”,就像用一條單純的直線,通過曲折,製造非線性的混亂美。重要的是,給人留下肆意穿插的自由,創造出新空間和根本沒有刻意準備的意義。作為未完成的第五樣式,筱原希望建立一個建築的公理系統和概念裝置,它們綜合匯聚“極簡美”和“混沌美”。就像萬花筒一樣,你永遠不知道會出現什麼圖案,但你可以相信“萬花筒”這個可靠的技術裝置。

如果沒有上述五個極其有傳播效果的建築語言樣式,就沒有筱原流派的思想影響力。人是溝通的動物,筱原的語言樣式總結比具體設計圖還重要,它們產生經久不息的盪漾效果。

建築模型的概念啟發了“商業模式”的觀念。同理,不同的企業都能借鑑筱原成功的原創策略。

(作者為加拿大萊橋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特聘教授。同濟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韓冬院長為本文提供了專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