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裝修指南>行業動態>

當防一轟而上無序開發 | 低碳概念正風行

安家社 人氣:2.88W

低碳概念風行當下,低碳示範區、低碳產業園、節能環保園,甚至零排放示範區遍地開花。各省、市、縣政府爭建低碳園區成為趨勢。建低碳產業園,已成為很多城市期望以產業撬動整體經濟轉型的必然選擇。然而,其間無序開發與一轟而上現象卻應當防止。

亂象

細看時下建設上馬的很多低碳產業園,或是政府追求政績的表面文章,或是開發商發展地產的噱頭把戲;甚至有些產業園,雖然打著“低碳”的旗號,實質上卻繼續著高排放、高汙染、高能耗的工業建設,虛假繁榮背後是一片亂象。

雖然今年8月10日國家發改委公佈《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開展低碳省區和低碳城市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在全國五省八市首先開展低碳城市試點。但除了在通知中對試點省市提出五條具體任務之外,目前何為低碳城市尚無公認的清晰定論以及評價指標。

同樣,關於低碳產業園,同樣定義模糊且缺乏統一評估、監管標準。除了少數引進國際諮詢公司或者專業研究團隊進行整體規劃的產業園區以外,很多地方的低碳產業園都是當地政府想當然的規劃,口號式的推動以及“躍進式”的建設。

比如說,在某市“低碳示範區”啟動大會上,合作方之一就提出要大力發展風能等清潔能源,而另一合作方在會後則迴應說該地區已經請過專家前來考察,實際環境根本不適合發展風能。連合作方之間都未達成一致意見,就已經上馬大搞低碳示範建設,可見規劃之無序。

實際上,這種不顧實際情況的現象在各地的低碳園區中頗為常見。正如在一些根本不具備條件的地方發展風能,導致能源開發利用成本反而上升,出現投入產出倒掛現象。

另外,很多地區對於低碳技術的概念還未弄清,導致“低碳”概念往往名不副實。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各地爭建“太陽城”,無論太陽能在當地所使用的能源總量中所佔比例是否達到國際標準,不管城市是否聚集了一定數量、規模以上的企業,就開始自冠“太陽城”名號。

對於這種現象,復旦大學城市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戴星翼曾表示:“太陽城建設的蜂擁而上,暴露出我國的老毛病--裝幾塊光伏板的建築就敢說是低碳建築,擁有一兩家光伏企業或風機生產商的城市,就敢妄稱低碳城市或太陽城。”

如果仔細盤查各地“低碳園區”中入駐的企業,就會發現不少“低碳園區”不過是以往“工業園區”的新瓶裝舊酒。山東某個“低碳產業園”,首批落戶企業分別是精密滾動體專案以及汽車轉向器專案,園區發展的定位則為“重點發展有色金融加工和汽車零部件加工”。

即使是一些地方的“低碳園區”致力發展“新能源”專案,也仍然停留在裝置製造的低端加工環節,重複競爭並且附加值低,具備技術專利或者自主研發能力的很是寥寥。在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看來,這實際上還是在往製造業以及提高產能上做文章,“完全是在打著低碳的旗號,走低端製造的路子”。

區域經濟學家張明對此表示,急功近利是重要原因。

他認為:“對於一些經濟比較落後的地區來說,新能源裝置製造企業的入駐就意味著產業結構得到優化,這有利於提高地方領導的政績;同時企業擁有了高新技術的名頭,就可以廉價獲得土地、貸款支援,甚至還可以從各級政府獲得無償的科技開發資金支援。有了這些低於市場平均價格的生產要素,中小新能源裝置製造企業就能夠在企業微利甚至虧損的狀態下持續生存。”

而且,隨著近年來“低碳經濟”熱度的攀升,各級政府爭先興建“低碳園區”,但地區之間又缺乏統一規劃與合理協調,更加劇了重複建設現象,如一省三市爭建“太陽城”、風電裝置產業園扎堆等等,使得一些過剩產能進一步擴張。

缺乏因地制宜的考慮,換瓶不換酒的開發,低端不“低碳”的企業佈局,甚至是開發商的變相包裝或者政府的政績文章......種種亂象均顯示,要想“低碳園區”真正發揮出在產業中的撬動作用,還有待於統一的規範以及評估監管體系的完善。

“總的來講,地方的願望是好的,以新的產業來替代原來的高能耗產業,或者是想提出一些新的發展概念,但是一具體化,就有點偏離主題了。”周大地曾對此評論道,“目前真正能夠經得住所謂低碳考驗的,沒有多少。”

方向

五花八門的“低碳產業園”中,自然也不乏一些貨真價實的示範區,其規劃方案和實施理念均值得後來者參考。

比如專職開發低碳園區、構建節能環保合作交流平臺的中節能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在長三角蘇錫杭嘉等地佈局數個低碳產業經濟園,均以中節能自身實力和影響,或帶動了一批優勢節能企業入駐形成了叢集效應,或集合先進環保節能技術以示範、孵化、推廣。

杭州錢江經濟開發區的負責人對媒體記者表示,錢江經濟開發區中就有一箇中節能投資的能源與環境產業園,其中國內首創的綠色建築科技館在2007年被原建設部批准列為當年建築節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示範試點專案,集多種節能、環保、智慧技術於一體。目前已經成為浙江節能的展覽展示中心,併成為該區域節能建築的綠色樣板。

據綠色建築科技館中的工作人員向筆者介紹,科技館中採用了大量國內外最新的建築技術,整合十大先進的建築節能系統,但是由於目前成本的問題,很多節能技術尚未進入推廣階段。“現階段主要還是起到示範作用以及幫助技術交流和孵化。”該工作人員解釋說。

除了對節能技術本身的示範作用以外,這樣的平臺實際上對所在的開發區也起到了很好的“以點帶面”的推動作用。錢江開發區管委會負責人告訴筆者,綠色建築科技館落成後,全國各地來的企業、政府參觀者每天達到兩三百人,無疑也提高了整個園區的知名度與技術承接。

實際上,和大部分在去年一哄而上的“低碳產業園”不同,成立8年的錢江經濟開發區雖然未冠“低碳”之名,卻行“低碳”之實。早在2003年,錢江經濟開發區就明確了將新材料、新能源領域作為重點支援和發展的支柱產業;隨著杭州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六位一體”低碳城市以及“六大戰略”的總體要求,近年開始積極發展太陽能光伏、半導體照明、風力發電等低碳經濟和相關產業。

到目前為止,錢江經濟開發區已經落成風力發電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科技部認定的國家半導體照明工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等。

同時在園區自身運營過程中,也通過風光互補、廢水回收、迴圈利用等低碳設施來減少園區碳排放。

然而,即使是低碳實踐已經初現成效的錢江經濟開發區,也是憑藉所在城市區域整體相對先進的理念和雄厚實力,在幾年的探索中才逐漸尋找出一個方向。對於分佈在各地的其他很多“低碳開發區”而言,一方面國家暫時還未對低碳園區的准入和經營作出任何規範,另一方面也還缺少一個公認的“低碳園區”標準與評價體系,往往更是難以找到方向。

不過,隨著低碳熱帶動原先的科技園區、工業園區紛紛轉型“低碳園區”,該領域的研究正在日漸成熟。

北京大學氣候變化熱力學課題組就與中關村亦莊園北京經開投資公司成立了高階低碳園區研究中心,對中國低碳園區的系統測算技術與評估體系展開了系統研究。課題組負責人陳國謙教授曾向媒體表示:“低碳產業園的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包括多層次多方面的內容,涉及園區評估體系的構建,低碳設施與低碳技術的應用,低碳產業的集聚,低碳管理的實施等。”

陳國謙認為:“低碳產業園的標準與評估體系作為建設低碳產業園的核心內容是低碳園區整體架構的前提和關鍵,引導和規範著產業園的各種低碳實踐。”區別於以往僅涉及單一建築的如“LEED”等綠色評價體系,陳國謙的這套評估體系沒有停留在末端減碳的思路上,而是將減少末端碳排放的過程中額外增加的碳排放成本也考慮進去。

按照此套評估體系,很多打著製造節能裝置,然而在過程中卻產生大量汙染和碳排放的所謂“低碳園區”均不符合標準。不過,對於目前幾乎都處於起步階段的“低碳園區”而言,這套定位“高階”的標準和評估體系更多隻是指出了一個未來發展方向,同時能夠對很多在實施過程中已經異化扭曲了的“低碳概念”,起一個釐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