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家居品質>家居生活>

扒皮魚的做法 | 扒皮魚的營養價值

安家社 人氣:2.62W
扒皮魚的營養價值 扒皮魚的做法

扒皮魚

目錄
1、扒皮魚價格
2、食用扒皮魚的注意事項
3、扒皮魚的營養價值
4、扒皮魚的做法
5、扒皮魚簡介

1扒皮魚價格

扒皮魚的正式名字是“綠鰭馬面魨”(革魨科) Navodon septentrionalis,潮汕俗名“迪仔”,在上海和閩浙一帶稱“橡皮魚”。它還有馬面魚、孜孜魚、皮匠刀、麵包魚、羊魚、燒燒魚、剝皮魚、老鼠魚、耗兒魚(四川)等別名。

扒皮魚除了那根突出於魚背的硬骨外,最特別的是身上那張粗糙如砂紙的魚皮,因為這一緣故,必須把皮扒掉才能烹煮,也因此換來了“扒皮魚”這一俗稱。

扒皮魚體較側扁,呈長橢圓形,一般體長10~20釐米、體重400克左右。頭短,口小,牙門齒狀。眼小、位高、近背緣。鰓孔小,位於眼下方。鱗細小,絨毛狀。體呈藍灰色,無側線。第一背鰭有2個鰭棘,第一鰭棘粗大並有3行倒刺;腹鰭退化成一短棘附於腰帶骨末端不能活動,臀鰭形狀與第二背鰭相似,始於肛門後附近;尾柄長,尾鰭截形,鰭條墨綠色。第二背鰭、胸鰭和臀鰭均為綠色,故而得名。

扒皮魚是一種溫暖性近底層魚類,分佈於太平洋西部。我國東、南、黃、渤海,朝鮮和日本都有分佈,也見於南非。不僅產量高,而且魚汛比較集中,其主要汛期在2月上旬至5月下旬。

2食用扒皮魚的注意事項

扒皮魚的營養價值 扒皮魚的做法 第2張

食用禁忌

不能與寒涼食物同食

扒皮魚本性寒涼,最好在食用時避免與一些寒涼的食物共同食用,比如空心菜、黃瓜等蔬菜,飯後也不應該馬上飲用一些像汽水、冰水、雪糕這樣的冰鎮飲品,還要注意少吃或者不吃西瓜、梨等性寒水果,以免導致身體不適。

不能與啤酒、紅葡萄酒同食

食用扒皮魚飲用大量啤酒,會產生過多的尿酸,從而引發痛風。尿酸過多,會沉積在關節或軟組織中,從而引起關節和軟組織發炎。

不宜食用扒皮魚的人群

出血性疾病患者:血小板減少、血友病、維生素K缺乏等出血性疾病患者要少吃或不吃扒皮魚,扒皮魚中所含的20碳5烯酸,可抑制血小板凝集,從而加重出血性疾病患者的出血症狀。

肝硬化患者:肝臟硬化時機體難以產生凝血因子,加之血小板偏低,容易引起出血,如果再食用富含20碳5烯酸的扒皮魚,會使病情急劇惡化,猶如雪上加霜。

面板病患者:面板病患者之所以不能吃扒皮魚是因為扒皮魚中所含的蛋白質在進入人體後,可作為一種過敏原,對機體產生過敏反應,如發癢起塊等,或使原來的面板病復發、加重。所以面板科醫生視扒皮魚為病因之一,要求某些病人禁忌。

3扒皮魚的營養價值

扒皮魚是一種營養相當豐富的魚類,它的蛋白質含量特別高,每100克魚肉就含1.92克的蛋白質,其他營養成分包括微量的脂肪、鈣、磷、鐵等。

扒皮魚肉可做藥用,治療胃病、乳腺炎、消化道出血等。它的皮則可製成明膠。

作為菜餚,中醫師黃懷得特別欣賞扒皮魚的細幼、無腥味。由於此魚魚肉比較淡,因此用豆豉、醬油、薑絲、蒜蓉燜煮最好吃。切片煮湯,用一點芫荽和薑絲調味,聽說比生魚片還好吃,切片煮麵線湯也非常可口,不妨一試。

4扒皮魚的做法

糖醋小扒皮魚

1、扒皮魚清洗乾淨後用鹽、蛋清和料酒醃20分鐘;

2、醃好的扒皮魚加入幹澱粉拌勻(扒皮魚上裹薄薄一層即可);

3、鍋中放足夠的油燒熱,放入扒皮魚炸至焦黃4、蒜去皮後切成末備用5、鍋中留底油,用糖、醋、老抽、生抽、料酒和少許清水調成糖醋汁倒入鍋中燒開,倒入炸好的扒皮魚6、翻動幾下,讓扒皮魚蘸滿湯汁,待湯汁基本上收幹7、加入蒜末炒出蒜香味即可。

原料:

扒皮魚三條,蒜、薑絲、料酒、小蔥、胡椒粉、孜然、油、鹽、適量。

製作:

1、將扒皮魚洗淨去頭在魚身劃幾個斜口待用。

2、拿一碗,放適量鹽、胡椒粉、料酒[一點點就可以了]、蒜、薑絲,用筷子將其攪拌均勻,放入扒皮魚醃30分鐘。

3、拿一烤盤,上面放上錫紙,把醃好的魚放在上面,在魚的兩邊均勻撒上胡椒粉、孜然、油。進入烤箱烤至35分鐘(期間翻一次邊),取出撒上小蔥花即可,香噴噴的烤扒皮魚就做好了。

5扒皮魚簡介

扒皮魚的營養價值 扒皮魚的做法 第3張

扒皮魚分佈於太平洋西部。我國主要產於東海及黃、渤海,東海產量較大。其主要漁場和漁期如下:在溫臺外海、 對馬海峽和閩東漁場,旺汛期為12月至翌年3月;釣魚島漁場旺汛期為3至5月;舟山漁場和舟外漁場的盛漁期為5至6月;在黃海中北部及渤海南部漁期為4至10月。

扒皮魚體較側扁,呈長橢圓形,與馬面相象,一般體長10~20釐米、體重400克左右。頭短,口小,牙門齒狀。眼小、位高、近背緣。鰓孔小,位於眼下方。鱗細小,絨毛狀。體呈藍灰色,無側線。第一背鰭有2個鰭棘,第一鰭棘粗大並有3行倒刺;腹鰭退化成一短棘附於腰帶骨末端不能活動,臀鰭形狀與第二背鰭相似,始於肛門後附近;尾柄長,尾鰭截形,鰭條墨綠色。第二背鰭、胸鰭和臀鰭均為綠色,故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