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裝修設計>中式設計>

匠心傳承締造人文藝術 | 大清翰林吳騰飛

安家社 人氣:1.55W

“一筆一刀,一器一世界。擇一事,終一生。”

這是吳騰飛非常喜歡的一句話,也是他的人生寫照。

而他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

2019年4月22日,國內首部以木雕為主題、獻禮建國70週年的文藝電影——《匠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首映。影片中吳文時的原型人物正是吳騰飛,而重要取景地也在吳騰飛創辦的大清翰林紅木展廳中。

什麼樣的傳奇經歷才能被搬上銀幕?什麼樣的藝術家具會被選中取景?什麼樣的精神成就了匠藝人生?

《大咖之聲》特別策劃《中國紅木四十年——對話時代浪潮下的領軍企業家》,專訪了中國木雕藝術大師、大清翰林創始人吳騰飛。吳大師與全聯藝術紅木傢俱專業委員會執行會長、品牌紅木創始人、弘木傳媒CEO林偉華的對話,分享了其對《匠心》電影拍攝的感受,對匠心的理解,對人文生活藝術的感悟,以及力做高階藝術家具的中國夢。

大清翰林吳騰飛:匠心傳承締造人文藝術

全聯藝術紅木傢俱專業委員會執行會長、品牌紅木創始人、弘木傳媒CEO林偉華(左)對話中國木雕藝術大師、大清翰林創始人吳騰飛(右)

(以下為採訪內容整理)

林:歡迎吳騰飛大師來到《大咖之聲》訪談欄目。近期,全國首部木雕主題電影《匠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上映,電影的拍攝地就在大清翰林,電影中的木雕大師吳文時也是以吳大師為原型。首先想請吳大師給我們分享下當時和《匠心》電影結緣背後的故事。

吳:其實拍《匠心》也是一個偶然的機會,或者說偶然的緣分,也是經過朋友介紹。他們說想把有千年歷史的東陽木雕拍成電影題材。因為國家現在提倡匠心精神,他們瞭解市場以後,“匠心”這個題材還沒有人拍過,沒有人做過。同時他們認為東陽木雕最能體現匠心精神的內涵闡釋。他們想把東陽木雕主題拍成《匠心》。提出以後我也很感興趣,目前在國內,尤其工藝行業,雖然做的都是工藝,但對匠心的理解還是有待深入。能把東陽木雕作為“匠心”電影主題來拍攝,第一可以宣揚我們東陽木雕,同時電影的傳播可以吸引更多客人進入東陽。因為我自己做紅木傢俱,紅木傢俱本身就是把東陽木雕工藝充分與紅木結合,木雕也是我們大清翰林工藝上最強的一個優勢,所以我們當時就一拍即合。

對《匠心》的拍攝我也談了很多我的想法。當時我就說要拍匠心,首先導演、製片人、所有演員要用匠心的精神,匠心的概念、匠心的理念來拍《匠心》,沒有這種匠心去拍的話肯定拍不好。雖然木雕不是一個很市場化的主題,但是拍得好,可以把木雕精神弘揚,代表我們中國的大國工匠弘揚出去,我認為這裡面還是有很多文章可做,有很多內在的精神、情結可描述。當時我們也交流得很高興,一聊了以後大家就開始把事情落實。

林:就《匠心》電影這樣的拍攝,您覺得對我們高階紅木傢俱行業帶來哪些方面的啟發?

吳:電影當時拍攝的時候,雖然時間不久,拍了三個多月,但是拍的過程中,所有演員、導演都非常辛苦、非常投入。晚上加班到十一二點、一點還在拍。當時又是冬天,很冷,有時晚上又下雨又冷,確實很辛苦,但都拍得很用心。所以這裡面就體現匠心的精神,當時我們看了也挺感動的。這部電影在後續拍攝中,也會有很多小問題、小事故發生,但經過整個團隊的共同努力,還是拍得非常完美。

大清翰林吳騰飛:匠心傳承締造人文藝術 第2張

中國木雕藝術大師、大清翰林董事長吳騰飛(右四)與一眾嘉賓在電影《匠心》全國首映釋出會上合影

拍好以後,《匠心》的首映式是在人民大會堂,當時吸引了很多觀眾,北京大學很多學生、很多媒體、很多重量級人物都前來觀影。我說《匠心》電影好比是一部為東陽木雕宣傳量身定製的宣傳片。《匠心》電影裡面,所有的取景都是東陽本土的,東陽中國木雕城,盧宅,大清翰林,木雕小鎮,還把我們東陽很多藝人,木雕師傅,建築師傅,還有竹雕匠人都融入進去,包括很多場景也融入進去。當時我們大清翰林是拍攝的主場景,開機就在大清翰林。

大清翰林吳騰飛:匠心傳承締造人文藝術 第3張

中國首部木雕主題主旋律文藝電影《匠心》於北京人民大會堂進行首映禮

林:《匠心》電影上映後,大家都知道整部電影是貫穿“匠心”這個關鍵詞進行的。一般人覺得匠心就是對一個器物的極致追求,吳大師您對匠心的個人理解又是怎麼樣的?

吳:其實我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匠人,對匠心的理解,我們15歲跟木雕師傅學木雕的時候就深深體會到了。一直到現在,這麼多年下來,我沒有做第二件事情,就是把以前小時候學的這件事情,一直在堅持,一直在往下走,我認為一個人一輩子不需要做很多事情,很多人有了這個想那個,有了那個想另外一個,什麼都想做,我認為沒有必要。人一輩子把一件自己能做好的事情,自己又有能力做好的事情,或者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自己想做的事情做好,我認為就夠了。

林:吳大師是木雕藝術大師,您也有非常多木雕藝術紅木傢俱作品,比如《盛世華鈡》。當然吳大師現在也有很多沒有雕刻的新作品,比如《竹林七賢》,這兩種作品方向反差挺大。作品方面的轉變,是不是表示匠心也可以有不同的追求?

吳:其實大清翰林是做古典的,有十多年的品牌歷史。我們現在成立一個新的公司叫“上汐”,這兩家公司內在的匠心精神是一脈相承,沒有斷掉。為了表現不一樣的,一個是傳統古典的,一個是創新未來的,但內在的匠心精神是一貫的、凝結在一起的。

大清翰林吳騰飛:匠心傳承締造人文藝術 第4張

中國木雕藝術大師、大清翰林董事長吳騰飛作品《盛世華鍾》

大清翰林十年前就開始落實做一些大器,就是很大型的器具。像《中華第一櫃》榮獲了三項吉尼斯紀錄。十三米六長,三米六高,一百多號工人整整做了六年。做出來以後,也不是要把它賣掉或者變現,我們更多的是想傳承。有人說你花這麼多錢、精力、時間去做這個幹什麼?資金又全扔在那裡。我說我們想表達的是自己的設計理念,自己對工藝的理解,同時想趁年輕的時候多做一些自己想要的作品,流傳傳世,留給自己和後人。五十年、一百年以後,人們評論說21世紀20年代的傢俱是怎樣的,我們就可以說是這樣的工藝,我們可以把工藝做到這種層次,可以做出這樣概念的傢俱。這些傢俱實際上都是創新的,工藝上也都是極致的。尤其現在做木雕的匠人越來越少,匠心以後慢慢會失去傳承,也有這樣一個現象存在。因此我們想把最好的思路做成一些好的作品傳承下去,以後我們年紀大了,就不想做了,也沒辦法做了。

大清翰林吳騰飛:匠心傳承締造人文藝術 第5張

中國木雕藝術大師、大清翰林董事長吳騰飛作品《中華耕織世紀大櫃》

我們有一套沙發已經做了八年,今年是第九年,我們要十年才能做好,要到明年才能完成,這套沙發光人工投入不說幾百萬,可以說幾千萬投入進去了。我們打造這麼大一件器具的目的,真的不是為了賣,是想體現我對紅木的理解,體現大清翰林的工藝,體現我們這一代人對工匠的理解,對工藝的表現和傳承。

大清翰林吳騰飛:匠心傳承締造人文藝術 第6張

中國木雕藝術大師、大清翰林董事長吳騰飛作品《竹林七賢》

林:十九大也提出了大國工匠,鑄造中國夢的一個核心精神。吳大師您覺得這對紅木傢俱行業來說是釋放了哪些訊號?我們紅木傢俱行業怎麼去鑄造紅木的一箇中國夢?

吳:紅木傢俱是中國的一門文化,現在我們中國人把紅木文化湮沒掉了。它可以說是我們近代以來很難得出現的一門新的傳統文化,意思是它本來是傳統文化,但是我們中國人,包括現代人、很多傢俱人沒有認識到傢俱是一門文化,而是間接認為它是一件產品,一個賺錢的企業,其實它不是。傢俱跟中國的陶瓷,玉器、書畫、園林、建築一脈相承,在明朝時就已經形成一脈相承的一種高度的文化。現代包括清朝以後,人們把傢俱當做一件坐具,沒有認識到傢俱是一門藝術文化。

我在很多場景說,紅木傢俱產業是我們中國近代以來非常難得的一門文化產業。 中國未來的文化復興,我相信必然要鑄在中國原有的基礎上,我們只有不斷地傳承,不斷地創新,才能走向更好的未來。我們對傳承的理解,對古代的理解是當代紅木人非常需要做的一門功課。紅木產業發展到今天,讓很多人賺到了錢,也讓很多人成就了名,讓很多人做成了大的企業,但是把紅木內在的東西做出來的,還是少之又少。

大清翰林吳騰飛:匠心傳承締造人文藝術 第7張

大清翰林展館大樓

中國紅木行業從去年開始下行,有人感覺到紅木的危機、紅木的冬天,其實這個理解是對的,但某種程度講,這個理解也是錯的。行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面臨行業升級換代,十年以前的消費、審美和現在有什麼不一樣呢?十年、二十年過去了,人的需求、愛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還是拿十年、二十年以前的那些款式、營銷模式、辦企業的方式,必然會迎來很大的危機。未來紅木市場的春天,我個人理解還沒到來,準確講應該是傢俱市場的春天還沒到來。因為我們中國的傢俱有三類,一類是歐美傢俱,還有一類是現代傢俱,還有一類是目前的古典傢俱。三類傢俱裡面,古典傢俱可以說是代表中國的傢俱,當然它是過去的、古代的傢俱,比較傳統古典。中國現代人的傢俱,當代中國人的傢俱絕對不會是歐美的,也不會是現代的皮、布藝那一類,必然是在我們傳統裡面創新,繼續往前走,在傳統裡面結合我們中國的精氣神、思想,結合當代人的審美、當代人的功能需求,形成有我們中國基因的當代傢俱。這是我認為的當代中國傢俱,這樣的傢俱市場遠遠還沒到來。現在有很多設計師品牌,很多企業已經在關注,已經慢慢在探索這條路線,當然這條路還會很久。對我們紅木傢俱來說,我認為企業面臨創新的思想,要能去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我們要研究傢俱歷史的發展,研究西方傢俱歷史的發展,研究後你會知道路在哪裡,脈在哪裡,沿著這條脈去走,必然會走出來。

所以紅木傢俱還是任重道遠,目前是第一階段紅木產業的發展,第二階段還沒到來。第二階段絕對不會是為材質論,也不會純粹以工藝來評論一件傢俱,會更廣闊,讓更多人接受包括設計理念、審美、舒適等各方面的結合。也就是說會發生改變。

林:只有結合了藝術,融入新的審美、新的生活需求,才能夠走入第二階段的發展,這也是吳大師一直在提的人文生活藝術。這是不是就是我們未來紅木發展的一種可行之路?是不是也是大清翰林或說您看好的高階紅木發展的未來之路?

吳:傢俱行業本來就是藝術,本來就是文化,這句話用在我們這個行業最合適不過。但很多人沒有發現傢俱裡的人文生活到底是如何體現。我們現在很多人知道喝茶、品茶、插花、聞香,十年以前、二十年以前呢?沒有人認識到。這些文化我們是受誰影響呢?受臺灣人、香港人、日本人影響,中國慢慢開始復甦。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只是我們中國人淡忘、斷層、湮沒掉了。隨著中國的經濟強盛,文化復興,現在我們也開始認識到這些概念,人文生活跟我們紅木傢俱、跟居家是息息相關的組成部分。一個家庭房子蓋好裝好需要傢俱,傢俱搭配好了需要一些生活的配飾。為什麼我們都說文化的價值,文化的價值轉換?很多人說文化很空,文化不是摸不著看不見,很虛的東西嗎?我們做一些口號來宣傳來介紹,我認為根本不是這個概念,只是他可能沒有理解進去。

大清翰林吳騰飛:匠心傳承締造人文藝術 第8張

木雕匠人的修行與吳騰飛的人生修行緊密結合,這種思想也成為他培育弟子的宗旨

文化確確實實是一門經濟學,上次我去浙江省經信委講課的時候,我說文化就是一門經濟學,現在我們很多文化叫科技文化、現代電子文化、網際網路文化,這些是形而可見的,如何把中國的傳統文化變成我們的經濟價值,這裡面就是一門很深的課題。我認為這是社會課題,不是僅僅企業研究就能研究透的,需要社會關注。打比方說佛學裡面的修禪,修禪聽起來和經濟是毫不相關的兩個概念,但是禪裡面就隱含了很深的經濟學。為什麼這樣說?平時一個人工作得很煩躁,很浮躁,心靜不下來工作也做不好,會產生很多問題,給我們帶來很多影響。為什麼很多人去修禪呢?要讓人心靜,靜下來以後思想會更明確,看到的會更清晰。打比方說我是一個老闆,今天部門有十個方案報給你,你如果心不靜、心不定,心裡有很多想法慾望的時候,方案的選擇會很混亂,心安靜的時候一眼就看出來我要哪一個。心靜與定是中國文化裡面一個很深奧的概念,這會讓人產生很多改變。你心靜了以後,思想不一樣了,你的內在自然就散發出不一樣的感覺。經過禪修可以讓你更好地生活,更好地工作,更好地賺錢,你說是不是一門經濟學?你沒有學過禪修,可能一天很忙很累,企業做不好,家庭不和諧,朋友關係也不好,經過禪修後什麼都發生改變了,你說是不是經濟學?我就說它是經濟學。

傢俱同書畫、陶瓷、建築、藝術、禪學、詩歌都一樣,我們中國宋朝文化的頂峰就是宋詞,元朝文人畫最高標準,明朝文化結晶的高度在哪裡?不是陶瓷也不是建築,陶瓷宋朝比明朝更好,明朝的文化高峰就是明式傢俱,我個人理解明式傢俱是明朝最高的文化結晶,這麼有文化內涵的一門傢俱,在我們這個年代變成很通俗的一門產業化工作了。

林:慢慢的也會迴歸,我們當代人的文化水平,生活水平,包括審美、對藝術的理解各個方面會有所提高。希望吳大師能繼續為這個行業做出引領,引領紅木行業走上更好的第二階段發展。謝謝吳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