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裝修指南>行業動態>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安家社 人氣:3.06W

今天的南頭是一座千年歷史古城與當代城中村的共生合體,在歷史和現實的時空交疊之中它既是城也是村,既非城也非村。一部南頭古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完整濃縮的深圳城市發展史,相比空間改造而言,古城重生更需要的是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以及它所承載的本土文化的復興。(轉自:都市實踐URBANUS)

南頭,是城還是村?

南頭,古城保護還是城中村改造?

從“小漁村”到大都市,深圳被塑造成一個只有三十年曆史的城市奇蹟。實際上,位於今天深圳市南山區的南頭古城擁有著1700多年的歷史。2017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圳)主展場選址於南頭古城,並將在12月15日正式開幕。

本次展場改造由2017深雙總策展人之一、都市實踐主持建築師孟巖主導,將以介入實施為導向、由點及面漸進式啟用、以文化活動促進古城復興的發展模式,提出六項改造計劃。以點狀分佈的建築空間和室外場地串聯為展線,展場分佈由北向南分,再向東西延展為三個板塊。整個展覽的空間敘事繼而由七個環環相扣的主題計劃串接而成,類似文學和戲劇結構的起承轉合,高潮起伏。

今年展覽以“城市共生”為主題,在主展場的改造中,設計團隊以多樣的空間型別作為展覽現場,既有廠房空間,也有城中村的街道、廣場、居民樓、歷史建築和公園。希望通過一系列展覽空間改造和建築、藝術作品以及活動的介入為南頭古城再生和城中村改造提供一次另類實驗的契機,以“城市策展”的方式介入城市更新,成為漸進改善城市空間和提升生活品質的一項長期計劃。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深雙無縫對接城中村改造

三大展覽空間

A工廠區組團、B十字街組團、C南城門組團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2張

2017UABB南頭古城展場分佈總平面圖


六項改造計劃

遊園復興計劃、邊界重塑計劃、古建保育計劃、主街領航計劃、文創工廠計劃、內城動態更新計劃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3張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4張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5張

南頭古城街道生活

七種展覽敘事

起-承-轉-合-聚-轉-隱

起 :南門公園

穿越古今,再造甕城新體驗

從南頭古城牌坊開始,以由張永和設計的“既重又輕”的資訊亭為第一站,同時將迎面看到關帝廟牆上由藝術家依牆量體裁定的三維壁畫,往北則是在展覽期間用輕質材料“重現”歷史記載中南城門的半圓形甕城,將歷史考證與文學虛構並置共生。展後這將成為“甕城廣場”繼續使用,開啟貫穿古城人文與歷史脈絡的城市探訪路徑。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6張

南門公園與南城門原貌

承:“書院廣場”

一方舞臺,動靜皆宜小庭院

進入南城門內正對店鋪林立的中山南街,東側街角高出街道的一片小臺地即“書院廣場”。“書院廣場”曾是海防廳、鳳崗書院及南頭中學的遺址,歷經變化,現東、北兩面圍牆後被城中村裙樓所包圍。展期將在廣場中間闢出一小片空地,沿北牆設定一方小舞臺。小庭院中動靜相宜,既可觀看舞臺上的表演,也可以在東南角的廊亭小坐欣賞市景。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7張

書院廣場原貌

轉:“十字街廣場”

節點營造,公共活動大演變

十字街片區建築風貌多樣混雜,既有歷史建築東莞會館,也有新修建的居民小樓。改造鎖定這一小片由傳統建築與當代民居圍合而成的閒置空地,利用混凝土矮牆作為不同標高場地的分隔邊界,室外鋪裝則遵循嶺南傳統建築青磚紅磚混合砌築的做法,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結合古城內缺乏公共開放空間的現狀,在各主要節點營造小尺度廣場、廊亭、綠地等放大的公共活動空間。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8張

十字街區原貌

合:“報德廣場”

左右嵌入,屋頂劇場小日常

“報德廣場”曾經作為南頭公社的打穀場,這個位於古城中心的小空地被不同時期的建築圍合,中間還有九十年代建造的水磨石籃球場。廣場日夜分明,白天空場,夜晚熱鬧,左右兩側嵌入的臨時鐵皮屋曾作為臨時的服裝雜貨市場和水果超市出租。改造方案將在原址重新植入兩棟建築,兩個建築的頂部朝向廣場逐級跌落,建築的屋面轉化為公共的觀眾席。向中山南街一側建築屋面再次跌落退臺,形成屋頂劇場,將街道的日常盡收眼底。植入的這兩個建築在展覽期間將會作為資訊中心和書店,以及展覽和活動空間。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9張

報德廣場原貌

聚:創意工廠與集市廣場

迷宮廠房,不斷生長的展覽

南頭的萬力工業區位於古城北部,建築面積14000餘平方米,八十年代末建成。廠區外牆將保留不同時期的樣本材料,利用大幅壁畫疊加出新的時間痕跡。除了在廠房東側廣場設定露天咖啡座外,將在工廠區拆建融合出新的通道,打通後的廠房底層散落著一組形狀各異、色彩不同的圍合空間,展期內將設不同主題的特色展區。

大盒子之間不規則的小巷如迷宮般錯綜複雜,牆上有植入的顯示屏、大型燈箱、影像牆、海報和小招貼,展期中內容會不斷增加,展覽將會不斷自發生長。廠房區與戶外廣場相連一處,它既像一片開放的街市,也像是一座充滿歡愉的縮微主題公園。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10張

工廠區廣場原貌

敞:“大家樂舞臺”/開放式小劇場

民間舞臺,正式與非正式展演

“大家樂舞臺”出現於八十年代後期,是深圳早期打工文化的見證。它南側緊貼擁擠的城中村,北側則向中山公園綠地完全開放,迄今仍然是面向公眾開放的半露天劇場。本次展場改造將利用這座民間舞臺作為本屆雙年展的多功能廳,並在現有鋼屋架下方置入了三座坡起的觀眾席。同時將圍繞屋架四周設計了一個可升降的織物幕簾系統,在幕簾的落下和升起之間,封閉和開敞的兩種空間模式瞬間轉換,正式與非正式的演出輪流展演。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11張

大家樂舞臺原貌

隱:“城中綠洲”

大隱於市,跟著植物來遊園

在古城內春景街西側居民樓環繞之中保留有一處荒廢多年的空地,近年來空地周邊居民自發在空地內種植青菜蔬果,使這裡成為一處大隱於市的小綠洲。改造計劃將先行植入以植物為主題的空間裝置和小規模的遊園、種植活動,逐漸啟用這片城市空地,未來計劃將封閉的“城中綠洲”圍牆拆除,請植物學家、藝術家、周邊居民、學生、市民一起策劃,自發參與改造環境並以此共建新的社群鄰里空間。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12張

“城市綠洲”

* 展場設計理念全文如下:

  策展南頭:一個城/村合體共生與重生的樣本

  文/孟巖

  南頭,城還是村?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13張

南頭古城俯瞰航拍

深圳一直以來在有意無意間被塑造為一個只有短短三十幾年歷史的年輕城市,直至今天深圳奇蹟般從一個“小漁村”一夜間演變成現代大城市的神話仍然充斥著主流媒體和大眾的想象;與此同時,一個憑空出世、沒有歷史記憶、缺乏文化滋養的經濟特區城市形象多年來也如咒語一般如影隨形。事實上,位於今天深圳市南山區的南頭古城有著始於晉代的1700餘年建城史,明清兩代曾經是深港地區的政治、經濟、軍事中心,管轄著包括今天的深圳、珠海、香港和澳門等廣大地區。清代前期南頭城池在“淨海遷界”期間曾遭損毀並放棄,之後又復建,直至建國初期保安縣政府外遷,南頭城才終結了她1700餘年的城市歷史而回歸為一座古城牆環繞的寂靜村莊——南頭村。隨後幾十年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口增長,村莊逐漸突破了城牆,城內外大量歷史建築被重新改造和拆除,古城不斷消失而村莊不斷生長。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14張

歷史地圖

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深圳經濟特區的建立,深圳的城市化先是以政府和國有企業主導,之後是以規劃為依託,開發商大規模介入實施、自上而下的城市化程序;與此同時和其它被不斷擴張的城市所包圍的村莊一樣,南頭村也經歷了一場平行於外部城市世界的自發而另類的城市化程序。不同的是,在城鄉土地二元化的歷史遺留和日益增長的市場化需求的雙重裹挾下,這場演變既受迫於外部城市的擠壓又得益於市場需求和城市政策的疏漏,它是一場自發的以村集體和個體為實施主體的非正規實踐。村民在自有宅基地上原本可建造兩層自用住房的規則被突破,自家居住被出租房屋的市場行為替代;之後隨著市場需求的爆增,村民又通過一次次翻建、搶建而不斷增大增高的小樓最終最大限度地充滿了宅基地,形成了高密度的“握手樓”群——一種遍佈珠三角地區城中村的典型空間格局。城中村正是在城市管控失效和純粹經濟理性驅動下形成的特殊而另類的城市空間、經濟和社會環境,它們往往位於城市中心,卻提供了相對低廉的出租房和多樣在地的就業機會,成了新來者適應外部嚴酷的城市競爭環境的臨時緩衝區和避風港。時至今日,深圳和珠三角地區城中村的意義絕不僅僅是一塊塊被城市所包圍分割的農村飛地,而是早已拼貼與融合到城市現實生活之中的“城市化的村莊”;更確切地說它已經成為一種不同於中國當代城市和村莊二元格局下的新的“第三種類型——城/村”,它不僅成為不斷湧入的新移民首選的“落腳城市”,而且早已融入今日我們生活之城市血脈之中,與之生長,不可分割。

南頭,古城保護?城中村改造?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15張

南頭古城區點陣圖

南頭村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相比於其他城中村,稍感慶幸的是儘管古城早已面貌皆非,主要街道格局仍然依稀可辨。古城南門和東門仍然健在,城內外還保留有數處祠堂、寺廟、民居、教堂等歷史建築,地上地下更是擁有非常豐富的考古遺址。今天的南頭是一座千年歷史古城與當代城中村的共生合體,在歷史和現實的時空交疊之中它既是城也是村,既非城也非村,在密集嘈雜的當下生活現實底下暗藏著古老歷史的空間線索和時間記憶。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16張

建築歷史疊加

過去的十幾年間,南頭一直糾結於古城保護以傳承歷史和城中村改造以改善民生的矛盾之中,城內外零星的保護和改造從未間斷;幾屆地方政府也一直試圖重新開發古城的文化和旅遊資源,這期間雖然積累了大量研究和策劃提案,但由於種種複雜的歷史原因一直難以實施。2016年初當都市實踐的設計和研究團隊介入南頭保護與更新專案之時,我們發現長期以來困擾南頭未來發展的焦點除了不得不同時面對歷史遺產保護與舊城(城中村)改造兩個似乎相互掣肘的命題,更為重要的是如何準確認識南頭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這才是關乎它的未來走向的大觀念問題。我們的研究藉由疊加古城多重歷史資訊入手,梳理古城文脈;同時開展詳細的現場調研,在歷史和現實之間交叉比照,逐漸明確古城未來發展定位。一部南頭古城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完整濃縮的深圳城市發展史,相比空間改造而言,古城重生更需要的是居民生活品質的提升以及它所承載的本土文化的復興。我們研究了國內外大量城市歷史片區改造例項,分析了歷史保護與改造觀念的不斷迭代,認為只有尊重歷史原真性、且珍視各個時代的文化層積和歷史印記,才能塑造一個本土文化歷久彌新,永遠鮮活的城市歷史文化街區。我們提出今日的南頭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古城”,而是承載著千年古城文化、且沉澱了深圳各個發展時期空間、社會、和文化遺產的“南頭故城”。她是深圳僅有的能將千年文化傳承譜系與近三十餘年中國高速城市化的過程全光譜式並置呈現的珍貴城市文化樣本。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17張

建築層積分類

城市即展場,展覽即實踐

基於前期在南頭的城市研究,都市實踐為南頭古城保護與更新提出了以介入實施為導向、由點及面漸進式啟用、以文化活動促進古城復興的發展模式,並依據現場情況提出近期可行的六項量身定製的改造計劃:遊園復興計劃、邊界重塑計劃、古建保育計劃、主街領航計劃、文創工廠計劃、內城動態更新計劃等。這些計劃特別關注以重點公共空間改造及公共活動引入對啟用和推動古城重生的意義,在此之後也正是基於前期充分的現場調研、分析策劃、城市設計和研究工作,我們在本屆雙年展選址過程中提出了將深雙嫁接到南頭的設想。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18張

深雙無縫對接城中村改造

展覽選址通過以後,經過更深入的歷史文獻研究和現場調研,我們逐漸梳理出了一條空間改造和展覽植入高度吻合的敘事主線。圍繞這條主線的一系列改造可以通過最有效的介入,對城內現有居民生活最少打擾卻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古城公共空間品質,併為未來的發展留有足夠的空間。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19張

南門公園與南城門原貌©UABB

現今的南頭古城座落於深南大道以北中山公園以南,依南向緩坡而建,古城歷史上曾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北門在清中葉被廢棄,傳統縣城十字街格局的北街隨後也漸漸失去活力。古城北部的中山公園曾是深圳最早的公共公園,建於民國年間,古樹參天,綠蔭環抱,遊人如織,而環繞上世紀八十年代建造的工業區的圍牆把中山公園與古城徹底隔開。我們決定打通這一關鍵節點重新疏通中山南街的北向延伸,部分恢復古城十字街格局的同時把中山公園、古城和南門公園直接連通,這一結構性的關鍵步驟成為古城未來改造的起點,接下來的改造介入和雙年展的一系列展場便都以這條結構主線漸次展開。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20張

展場改造總平面圖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21張

2017UABB南頭古城展場分佈總平面圖

秉承南頭古城保護與重生的城市設計思路,結合雙年展展場空間遴選,我們嘗試重建南頭十分匱乏的公共開放空間系統,以點狀分佈的建築空間和室外場地串聯為展線,展場分佈由北向南分再向東西延展為五個板塊:A工廠區組團、B十字街組團、C南城門組團、D古建築組團、E春景街組團等。整個展覽的空間敘事繼而由以下七個環環相扣的主題計劃串接而成,類似文學和戲劇結構的起承轉合,高潮起伏。

空間結構與展覽敘事

起:南門公園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22張

南城門組團-南門公園區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23張

關帝廟 ©UABB

沿深南大道西行過南海大道不遠就見到南頭古城牌坊,東邊是關帝廟,西邊不遠處是建於1950年的南頭博物館,原為寶安縣政府所在地,北側圍牆內是東晉城壕遺址的發掘場地。

古城南門是南頭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已有六百年的歷史。南城牆早已不存,有趣的是隨著近年來不斷拆除南門以外至深南大道之間原有一些建築物,古城的原有輪廓逐漸被剝離出來;繼而沿著原來古城牆密集建造的城中村小樓被刷成灰色或貼上灰瓷磚和坡屋簷,加上部分新修的城牆片段,可以看出試圖恢復原有古城風貌的努力。我們認為僅僅模糊地滿足視覺化的風貌還原和再造並不可能真正恢復古城,只有把古城重生當作一個綜合解決當代城市問題的命題,才有可能找到歷史時間與現實空間、物質遺產與人文生活的平衡點。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24張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25張

甕城軸測圖

我們希望在南門外現存的人文景觀資源之間建立聯絡,同時在公園裡植入新的互動體驗以重塑進入古城前的空間序幕:穿過南頭古城牌坊,西邊新建一處由“非常建築”設計的資訊和小賣亭,似舊時的村道邊的路亭,它翼然出挑的磚砌屋簷下可提供路人休憩小飲;對面關帝廟山牆上是藝術家依牆量體裁定的三維壁畫,這左右相對的實體/虛幻場景強化了進入古城之前的心理期待。往北是臨時搭建的“甕城廣場”裝置,在展覽期間用輕質材料“重現”了歷史記載中南城門的半圓形甕城,這是歷史考證和文學虛構的並置共生,它曇花一現般的出現將臨時改變人們對古城門的日常經驗。展後這裡會遺留下一個半圓形小廣場——“甕城廣場”,人們可以不再是匆匆穿過城門,還可以在此駐足、憑弔、沉思,從這裡開啟一條貫穿著古城人文與歷史脈絡的城市探訪路徑。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26張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27張

甕城效果圖

承:“書院廣場”

進入南城門內正對店鋪林立的中山南街,東側街角是高出街道的一片小臺地即“書院廣場”。據史料記載書院廣場東側最早為海防廳舊址,十九世紀初在此基礎上興建鳳崗書院。這裡也曾經是南頭中學遺址,之後幾經變化,現狀東、北兩面圍牆背後便是密集的城中村樓群。這裡的改造儘量保留原有樹木和空間的整體氛圍,只在廣場南面除去了原有的綠籬,加建了臺階與坡道使朝向城門一側更加開敞;西側臨中山南街的一道半通透的青磚花格牆分隔了臺地與下面的街道。廣場中間闢出一小片空地,沿北牆設定一方小舞臺,可以承載各種小型表演和社群活動。小庭院中動靜相宜,綠樹成蔭,倚在東南角的小廊亭供遊客與居民在庭中小坐欣賞市景。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28張

書院廣場原貌

轉:“十字街廣場”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29張

十字街組團-十字街區

隨著古城內居住人口數量激增,大部分傳統民居被拆除重建為“出租屋”,十字街片區當中東莞會館是極少數倖免的歷史建築之一。鄰近還有幾棟上世紀九十年代為迎接香港迴歸重新翻修的新安煙館、義利押當鋪、鴻昌賭場,背後緊貼幾十年來所建的民居小樓,建築風貌多樣混雜。我們鎖定這一小片由傳統建築與當代民居圍合而成閒置空地,在城市設計策略中作為連通主展場片區與西側展線的春景街片區的樞紐節點。從這裡設定了由外部街道空間到內部街區半公共空間的逐級過渡,迴應現狀地形地貌,對原場地標高進行整合;混凝土矮牆作為不同標高場地的分隔邊界,室外鋪裝遵循了嶺南傳統建築青磚紅磚混合砌築的做法,植被也以栽種嶺南本地果樹作為骨幹樹種,傳承嶺南文化經世致用,務實求新的傳統。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30張

東莞會館

對於大量存在的違章建築及構築物並不採取全拆的方式,而是具體分類決定整治方式並依據周邊居民的反饋不斷調整策略。改造重點是因勢利導、順勢而為,結合古城內缺乏公共開放空間的現狀,在各主要節點營造小尺度廣場、廊亭、綠地等放大的公共活動節點,依據場地現狀特點回應古城生活方式演變、傳統空間型別的轉化、嶺南建築尺度等話題。

合:“報德廣場”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31張

報德廣場原貌

這裡原是位於古城中心的一塊小空場,上世紀七十年代曾經作為南頭公社的打穀場,廣場附近有縣衙遺址、報德祠等歷史建築。現狀四周被不同時期建起的村民小樓密集環繞,中心還留有九十年代建造的水磨石地面的籃球場。這裡白天由於氣候炎熱廣場顯得十分空曠、缺乏人氣,而從傍晚時分到入夜這裡卻會搖身一變,孩子們在球場上奔跑追逐,大人們圍坐在邊上吃燒烤喝啤酒,白天空場、夜晚劇場,日常生活在此上演,寂靜與喧囂周而復始,既嘈雜混亂又活色生香。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32張

報德廣場軸測圖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33張

報德廣場平面圖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34張

B3

位於廣場左右兩側是在前些年被拆除的建築基地上見縫插針嵌入的兩棟臨時鐵皮屋,作為臨時的服裝雜貨市場和水果超市出租。經過與村民協調騰空拆除了這兩個鐵皮屋,作為置換在原址重新植入了兩座臨時建築。除了補償給村裡同樣面積的使用空間之外,兩個建築的頂部朝向廣場逐級跌落,形成可以從廣場步行上屋面的連續介面,建築的屋面轉化為可以觀看籃球比賽以及廣場文化活動的觀眾席。我們在廣場四周增加了樹木,即使在夏天也可以提供有樹蔭的室外場地。朝向中山南街一側建築屋面再次跌落退臺,形成面向街道的屋頂劇場,街道上和對面小公園裡的日常生活盡收眼底。建築的體量和外形也呼應了西面東莞會館歷史建築組群的小尺度和豐富的屋頂輪廓。歷史上城中村中的建築物往往偏愛各種顏色和圖案的面磚飾面,而廣東佛山一帶又是陶磚的原產地,於是我們選擇整個建築連同周邊的廣場鋪設同一種定製陶磚,完整保留廣場中間現狀水磨石球場。在這裡,東西兩座小建築的植入整合了廣場邊界並與之融為一體,沿街的布告欄也被融入進來,放大並立體延展了城中村裡原本稀缺的公共空間,形成南頭古城核心的交流共享場所。植入的這兩個建築在展覽期間將會作為資訊中心和書店以及展覽和活動空間,未來希望作為書店以及文化中心持續服務於城中居民。

聚:創意工廠與集市廣場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35張

工廠區組團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36張

工廠區廣場原貌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37張

2017深雙主展場南頭古城A2區原貌 ©UABB

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深圳農村開始大量興建工廠,幾乎每村都建廠出租,這是村莊快速脫貧致富的捷徑,在提高村民收入的同時也為村中的年輕一代提供了就業機會。隨著城市化加劇和城市包圍村莊,依附於村莊的工廠也被包裹其中, 外來人口不斷湧入,出租樓不斷攀高,城中村成為開放的、高密度、高流動性的生產和居住混合區而融入城市。南頭的萬力工業區位於古城北部,建築面積14000餘平方米,八十年代末建成。廠區內有三棟廠房和兩棟宿舍,四周環繞的圍牆隔絕了古城與北側中山公園的聯絡,東部雖設有兩個廠門但由於正當連線南頭城國小與古城的必經之路,從工廠大樓前廣場上穿行的村民和國小生川流不息。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38張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39張

廠房片區

廠房和宿舍樓的外牆基本維持原樣,現狀水平帶形窗、茶色玻璃、水刷石、幹粘石,豎貼白色瓷磚或拼貼幾何圖案的彩色馬賽克等都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不同時期的典型外牆材料的樣本而儘量加以保留,只有大幅壁畫在原有舊廠房牆面上疊加了一層新的時間痕跡。廠房東側廣場上拆除了一個臨時鐵皮棚架,緊貼圍牆建起一個輕盈舒展的透光天棚,下設露天咖啡座,當夜幕降臨天棚內部燈光亮起宛如燈籠漂浮於廣場之上。拆除廠區西側的圍牆,讓工廠區域周邊街區融合一體。中間大廠房首層外牆也被打通,中間開闢出一條南北走向的內街貫通了其它兩棟廠房,另一條十字相交的通道連通了廠房東側廣場與西側的街巷、大家樂小劇場和中山公園。打通後的廠房底層散落著一組形狀各異、色彩不同的圍合空間,展期內將設不同主題的特色展區。大盒子之間不規則的小巷如迷宮般錯綜複雜,牆上有植入的顯示屏、大型燈箱、影像牆、海報和小招貼,展期中內容會不斷增加,於是展覽會不斷自發生長,氛圍也會不斷變化。與戶外廣場相連一處,它既像一片開放的街市,也像是一座充滿歡愉的縮微主題公園,暗示著這裡展後或將成為開放的創意聚集區和古城內年輕人的新生活區。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40張

廠房片區軸測圖


  敞:“大家樂舞臺”/開放式小劇場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41張

大家樂舞臺原貌©UABB

“大家樂舞臺”出現於八十年代後期,是深圳早期打工文化的見證。當年伴隨著深圳快速工業化以及鄉鎮企業興旺發達,為滿足大量年輕務工人員的業餘文化生活而在全市範圍內興建了大量“大家樂舞臺”,當年各種自發自娛自樂的群眾性表演活動曾經遍佈全城。然而隨著城市發展和工廠外遷,這類底層民間的大眾娛樂方式漸漸消失,“大家樂舞臺”也被拆除殆盡。在南頭現場踏勘時我們驚喜地發現古城與北側中山公園交界處仍然完整保留有一座“大家樂舞臺”,它南側緊貼擁擠的城中村,北側則向中山公園綠地完全開放。它至今仍是一個面向普通群眾、用於業餘表演和當地社群活動的半露天劇場,其座椅區的屋頂下可聚集多達500名觀眾,炎熱天氣裡有老人在此乘涼、下棋讀報、看著小孩玩耍打鬧。我們決定利用這座民間舞臺作為本屆雙年展的多功能廳,在展覽期間組織演講、論壇、戲劇、電影放映等各種活動;同時又希望最大化保留“大家樂舞臺”在現有環境中的非正式演出場所的特徵,在空閒時仍然可以作為居民日常休閒、集會的場所。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42張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43張

大家樂舞臺軸測圖

我們在現有鋼屋架下方置入了三座坡起的觀眾席,在提供更好的演出氛圍及觀演視線的同時,如幾塊散落巨石般的佈置又構建了非正式的戲劇性空間。圍繞屋架四周設計了一個可升降的織物幕簾系統,它不再是一座封閉、靜態的常規劇場,而是通過控制使觀眾區在封閉和開敞兩種空間模式中方便轉換。在幕簾的落下和升起之間,種種正式和非正式、室內和室外、演出和集會等各類活動在同一場所的上演成為了可能。作為雙年展實質性介入城市改造的成果,大家樂舞臺新的多種使用方式也將延續至展覽結束之後居民的日常生活之中。

隱:“城中綠洲”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44張

春景街組團鳥瞰圖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45張

爛尾樓©UABB

在古城內春景街西側居民樓環繞之中保留有一處荒廢多年的空地,早年這裡曾有歷史建築但現今已蕩然無存。空地被鐵絲網封閉,兩棟暴露著未完工的鋼筋和模板雜物的爛尾樓十分扎眼;近年來空地周邊居民自發在空地內種有多種青菜、果樹等植物,漸漸使這裡成為一處大隱於市的小綠洲。改造計劃希望利用雙年展的契機先行植入以植物為主題的空間裝置和小規模的遊園、種植活動,逐漸啟用這片城市空地。未來計劃將封閉的“城中綠洲”圍牆拆除,請植物學家、藝術家、周邊居民、學生、市民一起策劃,自發參與改造環境並以此共建新的社群鄰里空間。

“城市策展”:一項長期計劃的開始

以“城市共生 (Cities, Grow In Difference) ”為主題的2017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圳)即將入駐南頭古城。作為主展場的南頭古城正是歷史古城與當代城中村的異質同體與共生,本屆深雙作為城市介入的手段與古城更新計劃再次合體,高度吻合,量身定製,巧妙銜接。在主展場的改造中,設計團隊以多樣的空間型別作為展覽現場,既有廠房空間,也有城中村的街道、廣場、居民樓、歷史建築和公園。希望通過一系列展覽空間改造和建築、藝術作品以及活動的介入為南頭古城再生和城中村改造提供一次另類實驗的契機,以“城市策展”的方式介入城市更新,成為漸進改善城市空間和提升生活品質的一項長期計劃。

  

七大主題起承轉合 2017深港雙城雙年展高潮起伏 第46張

孟巖

2017第七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圳)策展人

URBANUS 都市實踐建築事務所建立合夥人、主持建築師

(轉載自: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官網)

點選檢視更多七屆深港城市建築雙城雙年展(深圳)展會專題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