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裝修指南>行業動態>

邁向低碳形經濟 | “中山模式”大踏步

安家社 人氣:1.42W
1

開篇語

家居照明全部用上LED、安裝一個風力渦輪機可滿足居民日常用電需求、街道上噴黑煙的老式公交車被新能源動力汽車所取代……上述一切看似十分先進的生活方式絕不是遙遠的夢想,而是觸手可及的低碳經濟的清晰前景。

眼下,低碳經濟的爭奪戰已在全球悄悄打響。一直主張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的中山,其低碳發展模式更加引人注目:僅在11月份上旬,中山市市長李啟紅就接連與諾華集團全球董事會董事、省長經濟顧問葉策博士進行兩次會晤,問計中山低碳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路徑。

作為未來世界產業經濟發展的主導潮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究竟能給中山帶來怎樣的變革?改革開放30年來中山所創造出的經濟發展模式,與如今熱力四射的低碳經濟又有著怎樣的關係?從本期起,本報將分三篇推出系列報道,從方向、路徑、機制等方面探尋中山的低碳經濟發展路線。

在“低碳旋風”席捲全球的大背景下,如今,與低碳經濟密切相關的各種生產要素正在中山加速集結:風力發電、健康醫藥等低碳產業以迅猛之勢逐漸壯大,與低碳經濟密切相關的產業共性服務平臺在各大鎮區不斷興起,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資本快速流入中山各大低碳領域……

種種跡象表明,當前中山正以發展低碳經濟為契機,加速實現產業升級換代,為可持續發展的“中山模式”不斷增添新的動力。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遵循低碳經濟模式既是中山產業發展的內在需求,也是搶佔市場鰲頭的外在契機。而在全新產業潮流的引領下,先進觀念的更新與核心技術的掌握將成為中山加速進軍低碳領域所繞不過去的兩大門檻。

加速向低碳經濟轉型

在中山市科技局看來,大力發展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這與改革開放30年來中山所走出的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生態保護三者高度和諧的科學發展模式一脈相傳。可以說,“中山模式”的本質就是低碳經濟模式。

以新能源產業為例,自20世紀90代初開始,經過近20年的發展,中山形成了風電裝置製造、LED產業、新能源動力汽車製造、太陽能裝置製造、生物質能裝置製造等較為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體系。根據規劃要求,到2012年中山全市新能源產業將實現產值400億元,到2020年全市新能源產業實現產值1200億元。而在2008年時中山全市工業生產總值也僅為4000多億元。

李啟紅指出,中山要在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之間開闢一條“綠色通道”,這條“綠色通道”,就是以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發展模式。即擯棄20世紀的傳統增長模式,直接應用新世紀的創新技術與創新機制,通過低碳經濟模式與低碳生活方式,實現社會可持續發展。可以說,低碳經濟是中山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若從當前中山發展的外部環境來分析,加速向低碳經濟轉型,必將成為中山得以率先在經濟復甦中站穩腳跟的不二法寶。

一方面,金融危機以及新環保潮流導致貿易保護措施更趨多樣化,各國的保護手段逐步由傳統的關稅壁壘和反傾銷措施,向技術壁壘、智慧財產權保護尤其是綠色壁壘等超貿易保護主義手段演變。以出口比重較大的燈飾產業為例,今年歐盟正式宣佈將逐步淘汰白熾燈等高耗能照明裝置,以節能燈、鹵素燈泡和LED燈來代替白熾燈成為歐洲居民的主要照明燈。而外向依賴度極高的中山燈飾出口仍以普通光源為主,若不抓緊時機加速發展LED這一低碳產業,那將在廣闊的國際市場中頻頻碰壁。

另一方面,中山產業若能在新經濟潮流中搶佔先機,則必能搶到更多市場蛋糕。經歷此輪金融危機,低能耗、低汙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活力盡顯。如中山的遊藝遊戲等創意產業,在金融危機中仍保持了高達30%的增速,健康醫藥增速達50%,風電工業增速更是達到200%,3—5年內產值有望突破1000億元。

2

 觀念與技術兩大門檻需要跨越

著眼當前,低碳經濟無疑已經成為中山實現新一輪騰飛的最重要因素。而在業內人士看來,發展低碳經濟中山具有先天優勢,但眼下仍有兩大門檻需要跨越,一是觀念,二是技術。

廣東省社科院現代化發展戰略研究所所長趙細康指出,已經榮獲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等多個獎項的中山,近年來在確保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實現雙贏的同時,已經建立起一套較為完善成熟的“低碳控制體系”。這可以說是中山發展低碳經濟的先天優勢。

的確,在嚴控高碳產業進入方面,中山通過建立起節能減排統計、監測、考核三大體系,採取工程減排、結構減排和監管減排相結合方式推進節能減排。此外,中山還堅持專案審批與汙染減排掛鉤制度,對新建擴建專案實施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前置核准,近年拒絕了近1000億元規模的汙染專案投資。

在鼓勵低碳產業發展方面,中山不僅重視低碳經濟產業規劃佈局,還積極打造低碳經濟產業共性技術創新和服務平臺,推動低碳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如中山重點支援三角鎮、沙溪鎮、大湧鎮等鎮區申報建立省級環保技術創新專業鎮,通過環保專業鎮組建工作,建立服務中小企業為目的的共性技術研發平臺,解決電鍍、紡織、印染等行業制約節能減排存在的技術難點。

然而,產業發展的先天優勢無法掩蓋當前存在的發展劣勢。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中小企業研究所所長樑士倫就指出,從傳統的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型,不僅是一個解決技術障礙的過程,更是一個結構性轉型過程。

“在走低碳經濟模式的過程中,中山需要克服一系列障礙,包括觀念、制度、政策、管理等全方位的轉型,以及新標準、技術推廣、融資等相匹配的產業環境。以中山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來說,這些方面仍相當欠缺,尤其是兩大問題迫切需要解決,一是觀念,二是技術。”樑士倫說。

觀念的提升,指的是整個社會對於低碳經濟這一新經濟模式的認可。誠然,當前華帝、長青等低碳企業正在積極發揮龍頭的角色,大力推進全市低碳產業的飛速發展。但整個低碳經濟模式的構建離不開眾多中小企業的參與。而發展低碳經濟需要鉅額研發投入,目前多數企業卻捨不得投資,缺乏走低碳經濟的持續動力。

技術的提升,指的是在各個低碳領域掌握最核心的技術話語權。當前中山除了在風力發電、節能減排等部分低碳領域掌握前沿技術外,諸如新能源動力汽車製造、LED新光源等領域的核心技術仍掌握在其他城市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