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裝修指南>行業資訊>

設計師和居住者共築夢想家園 | “家·重建”論壇

安家社 人氣:7.9K

由中國建築與室內設計師網攜手上海國際建築師大會打造的“家·重建”論壇活動於2016年3月22日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本次論壇希望通過“家·重建”這個話題來透視設計師對未來家的設計思考及無限的可能性,為室內設計在未來發展中提出更多的問題和設想。

“家·重建”論壇 設計師和居住者共築夢想家園

“家·重建”論壇 設計師和居住者共築夢想家園 第2張

蒞臨本場論壇的大咖有著名的建築師與室內設計師王平仲先生、BLUE建築事務所合作創始人及設計總監青山周平先生、上海穆哈地設計諮詢總監顏呈勳先生、跨界協同策展人及太火鳥智居生活美學板塊創始人何根祥先生、空間裡建築設計事務所創始人及設計總監王少榕先生、UDstudio設計總監李誠默女士。

純乾貨分享

“家·重建”論壇 設計師和居住者共築夢想家園 第3張

“家·重建”_王平仲

王平仲先生把“家·重建”分成了“家”和“重建”兩個部分來與大家分享。王平仲先生以提問的方式開啟了長達一整天的論壇。

關於“家”: “什麼是家?”對於王平仲先生而言,他在哪裡哪裡就是家。當他在設計自己的家時,他說其實是在實現自己的夢想。無論是自己的家還是業主的家,只要站在那裡就可以感受到這家人當時的整個生活。房子可以留下很多痕跡,而根據這些痕跡就可以想象到業主是怎麼樣在這個空間中生活的。

關於“重建”:“你對家的認知是什麼?”對於一個家的重建其實就是在經過多次考慮之後,問問自己真的要什麼?而在問這個問題的過程就是一種重建的過程。每個人如果都記得為什麼要改造這個房子,那麼就會更加珍惜現在每個空間。

我們現代人怎麼定義“家”這件事情?你心目中的“家”到底是什麼樣的?你客戶的“家”到底是怎麼樣的?我們怎麼做“家”的設計?諸如此類的問題,足以說明“家”的設計是太難太難的一種設計。除非設計師真的用心看到對方的需求是什麼,不然我們在做的每一套房子,都只是樣板房。充滿了個性需求的現代社會其實不需要樣板房,所以,“家”的設計解決之道就是迴歸初心做設計。

“家—城市、自然、生活”-青山周平

青山周平先生在主題演講中提到他對家的理解: “家”應該是開放的環境,應該對城市開放、對自然開放。設計師在設計“家”的時候都是在生活的基礎上設計。

在設計一個家的時候我們可以把空間的一部分和周圍其他人的生活重疊在一起,在那個地方自然地發生交流。也可以把部分空間留給自然,讓他變成一個跟自然融合在一起的空間。甚至還可以讓開放空間和城市融合在一起。這種生活空間和自然的空間,還有城市空間的融合是青山周平先生理想中家和城市的狀態。現在人們的工作和生活慢慢發生了改變,現在更多的人在家裡工作,或者通過通過微信、郵件、系統在咖啡廳工作。有可能因為一些設計,將來我們的生活空間和工作空間,以及和別人交流的空間,可以慢慢還原到最初的狀態。現在的城市都要容納更多的人,產生更高的人口密度。我希望城市可以保留它有故事的老房子,留下一些城市的印記。

“家·重建”論壇 設計師和居住者共築夢想家園 第4張

“家·重建”論壇 設計師和居住者共築夢想家園 第5張

“科技和改造”-顏呈勳

顏呈勳先生與我們分享“科技和改造”的話題,科技,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空間設計中,設計師不斷地利用科技創新,來實現業主的生活需求,幫助業主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而不只是單純地幫他們做室內空間規劃。所以設計師們需要不斷地研究怎麼把科技融入到專案中。設計師除了幫助實現家的改造,同時也可以通過創新和探索,在不斷變化的大城市裡找回設計的樂趣。

顏呈勳先生還特別提出了設計過程中特別需要注意的幾點:第一,靈感只是設計過程的一小部分。第二,設計是反覆的,這是一個在做出來之後反覆修改的過程。第三,設計過程常常會失敗的,不管哪個設計師都有失敗的時候,在這個過程中需要不斷探索如何把風險變得可控。第四,研發其實是實現成功設計的一部分。第五,設計師是一個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我們不僅要完成業主給我們的空間改造任務,還要不斷通過科技創新努力提升業主生活品質。

“家·重建”論壇 設計師和居住者共築夢想家園 第6張

“家·重建”論壇 設計師和居住者共築夢想家園 第7張

“家·重建”論壇 設計師和居住者共築夢想家園 第8張

“另眼看改變”-何根祥

何根祥先生在演講中強調到人和自然的關係:我們生活在自然環境裡,很重要的一點是自然的能量和人的能量會傳遞,並組成一個完整的能量鏈。我們應該善待自然,因為自然跟我們息息相關。從我們面前擺放的水,到自然中的一切,再到我們人類自身體內的能量,都是有關聯的。我們做所有的設計,都必須不忘初心。我們身邊的每一個元素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通過設計,如何讓萬物有機地整合在一起,是我們應該持續思考的話題。

“家·重建”論壇 設計師和居住者共築夢想家園 第9張
“家·重建”論壇 設計師和居住者共築夢想家園 第10張
“家·重建”論壇 設計師和居住者共築夢想家園 第11張

“日常生活的重建”-王少榕

王少榕先生首先為我們簡單分析了關於的“家”的構成,家首先有家人,家人在一起生活就是家,家需要一個載體,那就是住所。全世界各個地方,各種各樣的生活既有有相似性,但又有區別性。

在很久以前,世界上的家都是在一棟一棟的長在大地上的。現在因為城市的結構包括人口結構發生了變化,我們的家變成了城市裡高樓大廈中間的一個小空間。我們的生活不是ABCD風格的選擇,也不是空間樣式的選擇,不是說我們要歐式生活、東南亞生活,也不是說現代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家,隨著人們一塊成長,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就像衣服一樣的,和人親密契合。優秀的住宅,契合主人的生活方式,優秀的住宅,是呈現美好生活場景的空間。我們更重要的是如何實現美好的生活場景,而不是簡單地打造出一個非常漂亮的家。我們要找到一個與自己契合的生活場景,實現我們美好又有個性的生活方式。

“家·重建”論壇 設計師和居住者共築夢想家園 第12張
“家·重建”論壇 設計師和居住者共築夢想家園 第13張
“家·重建”論壇 設計師和居住者共築夢想家園 第14張
“家·重建”論壇 設計師和居住者共築夢想家園 第15張

“空間改造”-李誠默

為什麼是“家·重建”,而不是“家·新建”?重建是指本來就有一個空間,儲存了人們種種的生活痕跡,處於某種原因,我們要把這個空間進行再利用。李誠默女士從意識、需求、審美、情感四個方面詮釋了重建。“家”本來的詞語是居住住所。我們任何的行為都是圍繞著“人”,只要人在空間裡面產生了所有的行為,都可以稱為家。

意識的重建:很容易理解,某件東西在用完了之後,會不會把它扔掉,這就是一種關於資源再利用的思索,也是主觀意識的一種提現。如果這種資源的再利用成立的話,才會衍生出後續的改造。

需求的重建:是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體現在空間裡會對應著不同的行為。不同的設計師會提供不同的空間解決方案,用以重建的需求。

審美的重建:在意識和需求完了之後,我們對這個空間要進行一種美學的重建,使我們覺得在這個空間裡感到身心愉悅,無時無刻都能體會到生活的美學。

情感的重建:當城市化越來越快,大家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們的城市生活越來越不真切的時候。過去的日子會給我們留下一些美好的回憶,這些回憶涵蓋了文化、藝術等各方面,很多回憶需要去傳承。大家更需要在生活中重建這種回憶和情感。

其實空間就是人的所有行為的一種載體。在我們的生活中,空間與我們息息相關,所以我們必須通過設計構想實現未來的美好生活,同時通過合理的重建讓我們的家變得更溫暖,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