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家居品質>家居生活>

下元節的文化內涵 | 下元節的習俗

安家社 人氣:1.81W
下元節的習俗 下元節的文化內涵

下元節

目錄
1、下元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2、下元節注意事項
3、下元節的由來
4、下元節的文化內涵
5、下元節的習俗
6、下元節簡介

1下元節吃什麼傳統食物

飲食風俗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如春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那麼在下元節的時候,會吃什麼傳統食物呢?

我們就以首都北京來說,在下元節的時候,家家戶戶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

俗話說:“五穀主偶像”米果。下元節,也是五穀主的生日,俗稱“五穀主生”(也稱“五穀母生”)。潮汕地區祭祀五穀主,要蒸制“五穀主偶像”和一些象徵農具、五穀的“尖擔”、“粟穗”等食品。

說到潮汕地區,就不得不提到客家地區,在客家農村有句俗話:“十月朝,餈粑粄子碌碌燒。”餈粑質地細膩柔韌、潔白晶美,筷子夾起來軟軟的,心裡升騰起一股征服的快感。此時可就別太心急,以免燙了口舌。嘗過餈粑的人們,都有這樣的感受:口感味鮮,細滑沁甜,米香而不膩,好吃好吃。

客家芋子包也是傳統的食品之一,它是永定的地方特色小吃,外表呈紡錘形,由芋子或馬鈴薯作為主料,餡料相當豐富。做芋子包就關鍵的就是它們的餡料,把香菇、魷魚、蔥花等放入鍋裡油炸,待香味四溢時舀起來,倒入切碎的菜料。

2下元節注意事項

什麼是下元節呢?據悉,道教中,傳說玉皇大帝派了“三官”到人世間,每年普查人間善惡,這三位分別就是天官、地官、水官。而十月十五,叫做“下元”,下元節是“水官大帝”禹的生日。相傳水官大帝禹會在這天下凡為民解厄。在下元節這天,人們準備會祭祀水官大帝,因此,下元節也叫“消災日”。

在下元節的時候,有什麼需要注意的地方呢?作為道教的重要節氣,人們要避免將逝者遺像、祖先牌位放在臥室。因為遺照、牌位上會附有逝者的磁場資訊,擺放在臥室,會使房間的陰性磁場過重,當人們進入睡眠時,就很容易被陰性磁場侵襲,造成惡夢不斷。

對於那些愛好收藏的人們來說,他們往往會把貴重的古董放在臥室,這種做法極其危險,因為古墓出土的物品,其陰性磁場更重,況且我們不知道這些物品的主人是誰?生前幹什麼的?因何死亡?以及這件物品經歷過怎樣的流轉?等等這些各種不好的資訊磁場全會附在古董上面。

而如果臥室中有橫樑壓頂、上部有較大的吊燈、床頭掛有較大的相框、臥室門窗直衝頭部、鏡子對床擺放等等,這些裝飾佈局都是風水上的大忌,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設法重新調整移開就可以。

通常不推薦在臥室中擺放枯謝的花草樹木、破爛閒置的舊鞋、過期變黃的書籍、裂開的木地板等,上述東西會因引發“碧綠風魔”煞,使家人容易出現精神失常,並有靈界纏身。

3下元節的由來

中國是個有著豐富信仰的國家之一,今天主要和大家介紹與道教相關的一個節氣­——下元節。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十月十五就被稱作下元節。

下元節在古書記載上有著豐富的說法,根據《中華風俗志》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又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

隨著日月的流逝,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演化為多備豐盛菜餚,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祭祀節日。其中最重要的是享祭祖先,這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人類對祖先的信仰,是人類對自身的崇拜。在這個時候人們會進行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靈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為了祈求祖先庇佑於後代。祖先崇拜的產生與古老的靈魂信仰觀念有關。

同時,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

4下元節的文化內涵

上元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民間所謂的“鬼節”,而下元節被人們遺忘的比較久了,相關的民間風俗基本已經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所說的“官”,其含義並非“官員”的“官”,而有“宇宙構成元素”這樣的意思。道教認為:三元之氣生成人倫,並滋養萬物。有分析認為,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於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

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於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說,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定程度認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下元節與上元節和中元節一起,構成了先民對人生感受、祈福、贖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體驗,節日的正規化不過是這種生命哲學的文化表達而已。

下元節有一個很寶貴的東西,基於這樣一個美好的願望:那就是對生命歷程中持久的困境與苦厄的消除、化解。

5下元節的習俗

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那在這一天,我們要做些什麼呢?

修齋設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修齋的方法大致分兩類:一類略有三種,一設供齋。即設壇供齋蘸神,藉以求福免災。古代結壇方法有九種:上三壇為國家設之,中三壇為臣僚設之,下三壇為士庶設之。後世設壇漸弛。供齋可“積德解愈”;二節食齋。古人於祭祀之前,應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以求外者不染塵垢,內則五臟清虛,潔身清心,以示誠敬,稱為齋戒。齋戒可“和神保壽”;三心齋。心齋可“夷心靜然”。另一類大略有九:一粗食、二蔬食、三節食、四服精、五服牙、六服光、七服氣、八服元氣、九胎食。除此之外,如持誦、懺法、祭煉等一切法事,也都包括在修齋範圍之內。

享祭祖先

隨著日月的流逝,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演化為多備豐盛菜餚,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祭祀節日。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人類對祖先的信仰,是人類對自身的崇拜。信仰祖先、祭祀祖先,向祖先的靈魂表示虔敬,一目的是為了祈求祖先庇佑於後代。祖先崇拜的產生與古老的靈魂信仰觀念有關。原始人認為萬物均有靈魂,人的靈魂是獨立於肉體的存在。由於人類在原始信仰中把自己看作雙重構造,即肉體構造和靈魂構造,因此認為肉體可以死亡,靈魂永遠活著,這就是“靈魂不死”的觀念。正是這種人的靈魂觀導致享祭祖先習俗的盛行.為了祈求先輩的靈魂在冥冥之中保佑其子孫後代,使他們免於災難和不幸,人們為祖先亡靈舉行祭祀活動。一般來講,對祖先的祭祀方法是宗廟,國家有宗廟,民間各有祖先堂、家廟,通過祭祀,祈求福祿禎祥。全國各地在具體的祭祖求福中各自有不同的習俗.山東省鄒縣民間,在下元節這天,要專門建醛設宴,祭祀祖先。湖南省寧遠縣民間,在下元節前後,還要普遍進行迎神賽會。

祈願神靈

從祭祀內容與物件的演變來看,下元節又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福建省莆田一帶,下元這天傍晚,各家各戶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在乾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6下元節簡介

下元節的習俗 下元節的文化內涵 第2張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曆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暘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並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又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此外,在民間,下元節農曆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於道教用爐煉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