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節日慶典>春節習俗>

中國古代年俗

安家社 人氣:9.25K

春節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年一度的盛事,從古到今都非常重視。小編想借著這個春節來告訴大家關於中國古代年俗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古代年俗

中國古代年俗

在古代過年的“錢年俗”中,“壓歲錢”是最重要的一種。壓歲錢又寫作“押歲錢”,還有“拜錢”、“歲錢”、“新年歲”、“分歲錢”、“守歲錢”等多種叫法。古人是這樣定義的:在過年時“贈小兒錢,曰壓歲錢”。

這種概念的“壓歲錢”,也是最為流行的說法。壓歲錢的產生與古人對錢幣功能的崇拜有直接關係,古人認為,凡錢都有“厭勝”功能,能辟邪趨吉,保健康平安,壓歲錢的民俗學功能,最初就是“厭勝”。

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壓歲錢”中條稱:“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腳,謂之‘壓歲錢’。”這個說法,反映的就是“壓歲錢”的本義。在同一詞條中,富察敦崇又稱,“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

如何給小孩子壓歲錢?通行的是小孩給長輩磕頭拜年後,長輩就會遞過準備好的壓歲錢。其實,清代最講究的是將錢用紅線串起來,放在孩子睡覺的房間。據清蔡雲《吳歈百詠》記載,當年的杭州“除夜將睡,以錢置小兒女枕邊,名‘壓歲錢’。”

古人的壓歲錢一般給多少?肯定不是現在的“多多益善”,但也非“意思一下”就行。壓歲錢包含著長輩對孩子的祈望,所以準備壓歲錢時都要討個吉利,多“以百為數”,即壓歲錢一般一百文,既不多給也不少給,取“長命百歲”之意,故民間又稱壓歲錢為“百歲錢”。

“百歲錢”風俗在民國時仍很流行,民國二十六年《衢縣誌》記載:過年時,“尊長選大錢數十枚分賜孫子,曰‘壓歲’。多至百文為度,亦曰‘百歲錢’。置之臥所,是為‘壓歲’。”老家在浙江紹興的周作人,在其《兒童雜事詩》中便曾回憶了小時候在故鄉得壓歲錢的情形:“昨夜新收壓歲錢,板方一百壓枕邊。”

過年“掛門錢”有什麼講究?南宋時期家家“以五色紙錢酒果,以迎送六神於門”

過年時流行的“錢年俗”還有“掛門錢”,這種“年俗”有些地方至今尚存。門錢,顧名思義是掛在門上的錢,又稱“黃錢”、“紅錢”,在民間眼裡它是“喜錢”,但並不是真的流通貨幣,乃五色紙錢。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中“歲晚節物”條記載了當時的年俗:“至除夕,則比屋以五色紙錢、酒、果,以迎送六神於門。”掛門錢風俗是為了迎接門神,到後來掛門錢又被賦予抵禦“疫神”的作用,成了避災驅疫的需要,與門掛桃符是同一原理。

因為放置手法的不同,掛門錢又叫“貼門錢”。乾隆《石首縣誌》記載,當地大年三十,“貼五采門神與桃符,並掛紙錢於門壁。”

古代做生意的人家尤其重視掛門錢,將所貼的紙錢稱為“利市錢”。光緒《曲江縣志》記載,當在“除夕饋年,換新春聯,貼門神、利市錢。”在掛門錢風俗基礎上,還衍生出掛“散錢”–把錢掛(貼)錢到家中器具上,以圖吉利。光緒《沔陽州志》記載,當地過年時,“家中器物均散掛錢紙,曰‘散錢’。”

TAGS: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