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安家社>家居品質>家居生活>

炮龍節簡介 炮龍節的風俗 炮龍節的文化內涵

安家社 人氣:2.88W

炮龍節

炮龍節簡介 炮龍節的風俗 炮龍節的文化內涵
目錄
1、炮龍節簡介
2、炮龍節的風俗
3、炮龍節的文化內涵

1炮龍節簡介

在賓陽,有個傳統的的舞龍的節日,它就是炮龍節。在正月七年級這一天,家家戶戶的人早早吃過晚飯,戴上頭盔、口罩,還準備了耳塞。據瞭解炮龍節這天,大街上早已人山人海,處處洋溢著節日的氣氛。

說到炮龍節,就不得不提到遊彩架,它是怎麼一回事?它是一種技巧與造型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原稱“彩飄”。作為炮龍節的象徵,炮龍比一般常見的彩龍要大,裝裱簡單,短有7節,長有11節不等;龍長有30-40米,龍頭龍尾用竹篾扎制,用沙紙裝裱,龍身用色布裝配。舉舞之前,一般由組織單位發動捐獻,籌備,張貼龍路(即向全城各單位各戶發出邀請喜貼),敬請當日炮竹增光。

炮龍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燈會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炮龍節的燈會也叫燈酒會,是賓陽、邕寧、橫縣、來賓、上林、馬山等縣市壯族、漢族普遍流行的“添丁還願”、“求丁求財”的傳統習俗活動。古時候人們是以村屯或街巷為單位,上一年添丁的人家或者貢獻一隻大公雞或者貢獻一個大豬頭,各家各戶按人丁籌集資金,大家集中在社廟前慶祝添丁者,祝福求丁者,並由“村老”(村中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商討當年的農業生產,宣佈村規民約。

在這個節日中,古代文人墨客也創作了有關詩句,“燈盞花開歡盛世,酒香人醉樂綿綿”,該詩句描繪了太平盛世喜慶豐年的美好景象。到現在吃燈酒則是人們共同出資,“丁酒”仍是原來的“丁酒”,可是賦予了燈酒會時人們聯絡感情,規劃創造美好未來等更多新意。

2炮龍節的風俗

中國人被譽為龍的傳人,在一些傳統的節日中,可以看到國人對龍的重視程度。圍繞著龍,中華大地有著許多節日,炮龍節就是其中的一個節日。

到了炮龍節當天,人們在舉舞時,組織單位首先舉行開光(開光可分多個點)儀式。開光時,"啪啪啪",總指揮準時發出三發訊號彈,震撼人心的開光時刻突現,多處開光點的幾十條龍同時向天地拜幾拜,迅速間萬炮齊鳴,光焰沖天,巨龍狂舞,歡聲雷動。

在賓陽,通過訪問我們可以知道,舞龍者可分多套人馬,輪流舉舞,他們頭戴滕帽,身繫腰帶,個個赤膞上陣任由多少鞭炮爆灼。炮助龍興,龍憑炮威,那一條條穿著金色龍袍的巨龍,時而高昂起頭,向天空噴射出一團團吉祥的火焰,時而搖著奔騰,和光彩奪目的太金珠相戲相樂,一串串的電光炮竹,驚天動地煨響著,為巨龍助威助興。

這樣一個傳統的節日,人們看到的是全城街巷人群萬頭贊動,鞭炮轟鳴,霧氣沖天,竹光映紅滿城,街道全是鋪滿炮竹紙屑和火藥的塵砂,營造出各式各樣熱烈的氣氛。

這個節日在賓陽流傳至今,據悉炮龍之所以能夠久盛不衰,全在於當地人民認為舞炮龍能招吉祥興旺。當晚舞炮龍時,有不少人抱子抱孫去鑽"龍肚",以求吉祥;敬請炮龍進自家屋宅舉舞,更為吉利。有些群眾求子心切,早與龍隊私下定取"龍珠",以求添丁發財。

3炮龍節的文化內涵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我國也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在賓陽就有一個以龍為主的節日流傳至今。它就是炮龍節,作為獨具賓陽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2008年6月,賓陽炮龍節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被評為“中國最佳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慶”。每年的炮龍節,整個賓陽都沉浸在狂歡熱潮之中。

走進賓陽,在過年期間,炮龍節就成為家家戶戶必備的一個節日。炮龍節是賓陽縣一帶漢族、壯族文化融合共生的綜合性民族民間節慶。從地域角度看,賓陽自古是廣西的陸路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位臨省會南寧,東盟博覽會的舉辦和北部灣經濟的開發為廣西帶來了無限商機。以黎塘為交通樞紐的賓陽將會因為東盟博覽會與北部灣經濟的開發帶來更多的海內外旅客,從而實現目標群體最大化的延伸。

一百多條炮龍飛舞騰躍沿街送祝福,數十萬民眾及海內外遊客在爆竹聲中炸龍祈福,盡情享受熱鬧而刺激的新春民俗狂歡夜。這樣壯觀的場景起源於北宋年間,有著“中華一絕”、“東方狂歡節”的美稱。

舞炮龍運動的傳承演變至今,而且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來更是得到政府支援而飛速發展,得到越來越多人民喜愛,每年吸引大量遊客前去賓陽,說明舞炮龍運動在當地的社會中的作用和影響是廣泛和深刻的。